第A08版: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与平顶山晚报|心灵的陪伴 成长的沃土
我与平顶山晚报|有缘牵手 相伴永久
冬日挖笋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12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与平顶山晚报|有缘牵手 相伴永久

作者:张慧琴
退休教师,客居在东北的河南舞钢人。喜欢读书写作,作品散见于《河南日报》《平顶山晚报》《平原晚报》《舞钢信息报》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个夏天,我因故需要在舞钢婆婆家住一段时间。偏僻的小山村里没有电视,没有书籍,闲了,我就看屋里墙上糊的报纸。报纸是从相邻的中学找来的,多是《平顶山日报》。虽是旧报,我却看得津津有味,尤其喜欢看“落凫”版和“社会长廊”栏目。从中了解到不少传说典故、风土人情、逸闻趣事。我把墙上的报纸看了一遍又一遍,还意犹未尽。家人看我喜欢看报,就去学校给我找报纸,时间长了,学校老师都知道老张家媳妇儿喜欢看报,有看过不用的报纸就给我留着。

秋季开学,学校缺英语老师,老师们想起我这个喜欢看报的人,就让我去试试。试讲了一节课,第二天就通知我去上班,从此我走上三尺讲台,开始了教学生涯。

到了学校,看报纸更方便了,不管多忙,我都要挤时间看报,白天没空,晚上哄睡孩子坐在被窝里看。后来,学校又订了《平顶山晚报》,晚报的内容更贴近百姓,更具烟火气。我常从晚报上挑选一些文章给学生读,深受学生喜爱。每周的班会上,读报成了一项雷打不动的内容。

晚报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大家都爱看,为了方便看报,校团支部和班级各订一份《平顶山晚报》,更多学生有了看报的机会。学生通过看报,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阅读、写作的习惯,写作水平明显提高,有几个同学在作文竞赛中屡屡获奖。

从晚报上选读的好人好事和励志学习故事让同学们深受感动,校团支部成立了“学雷锋小组”,校内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学生还经常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学校团支部因此受到了表彰,我也被评为“舞钢市青年十佳”“平顶山市学雷锋标兵”和“平顶山市十大杰出农村青年”。

可以说,看报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因一份报纸,我也爱上了平顶山这座城市。

在平顶山市上班的那些年,每次从平顶山日报社大门前经过,我都无比激动。

近年来,我们举家去了东北,身居异乡,看不到家乡的晚报,浓浓的乡愁积聚在胸,不吐不快。我把思乡的情感倾诸笔端,写成短文,投给《平顶山晚报》。投的第一篇《舞钢咸豆腐脑》,经过编辑朱碧琼老师的精心修改和润色,刊发在晚报副刊版上,并转发到学习强国平台。我欣喜若狂,好似失散多年的孩子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备感幸福和温馨。

亲友们看了我转发的《平顶山晚报》版面,都说晚报办得好,版面设计精美,文章品位高,纷纷订阅投稿。

《平顶山晚报》是我梦想起飞的地方,我从原来的读报爱好者成为如今的投稿者,晚报是我的恩人,也是我的知心朋友。感谢《平顶山晚报》,让我心灵有所寄托,不忘初心,永葆生活的激情!

30年陪伴,真诚感谢《平顶山晚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