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与平顶山晚报|心灵的陪伴 成长的沃土
我与平顶山晚报|有缘牵手 相伴永久
冬日挖笋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12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与平顶山晚报|心灵的陪伴 成长的沃土

作者:李人庆
河南鲁山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日报》等各级报刊,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国当代散文大观》等。
 

一转眼,《平顶山晚报》创刊30周年了。看着手中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报纸,还有手机里可随时打开阅读的电子版、视频版,似乎有很多话想说,却一时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于是,在一个午后,借着窗台上冬日的暖阳,翻出20多年来发表作品的剪贴本,在墨香里追逐旧日时光,希冀能从中找到一些答案。阳光暖暖地照在剪贴本上,照在自己的名字和一个个熟悉的编辑的名字上,与《平顶山晚报》的那些过往如电影回放一样慢慢在眼前铺展开来。

最早与《平顶山晚报》相识,缘于做村会计的父亲。那时,由于住得离乡政府近,村里的信件和订阅的报刊都是先送到我家,再由父亲带到村部。我借此结识了《人民日报》《河南日报》以及《平顶山日报》《平顶山晚报》等。家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小乡村,山清水秀,然而,层峦交错的美丽背后,是贫穷。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家乡还没有通电,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想读书,可是能接触到的书籍少而又少,在那样的情况下,能每天有报纸看,真是我人生中的幸事了。所有报刊中,《平顶山晚报》是最贴近生活、距离自己最近的报纸,更让我备感亲切。特别是副刊版面上的文章,像乡村晨起的炊烟、田野里的泥土,散发着清新质朴的气息,让一直喜欢文学、喜欢写作的我情有独钟。它不仅是我无声的良师、知心的益友,也给我提供了一片耕耘的沃土、一个成长的平台。

从第一次在《平顶山晚报》上发表作品到现在已有20多年,记忆最深的是2008年、2009年前后,晚报副刊在大河网开设“鹰城副刊”栏目,编辑每天会从网上发表的作品中挑选适合晚报的文章刊登在次日的报纸上。那段时间,我每天都琢磨着写点东西,还总想着怎样写好,争取让编辑看中,也让网友买账。这是一种压力,也是无形中的动力,正是那段时光,我的写作水平得到很大提升。2009年,由董佳理老师编发的散文《在回望中感受一种力量》获得河南省报纸副刊作品三等奖。

凭借着剪贴本上那一篇篇发表的文字,我走出大山,走上工作岗位,开启了职业生涯。多年来,我写散文,也结合工作写一些新闻。20多年来,《平顶山晚报》一位又一位编辑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鼓励,他们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对业余作者的倾心关爱,从编发出的一篇篇稿件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得益于晚报这块沃土,这些年来,我的文章先后走上了《河南日报》《人民日报》以及《诗刊》《红豆》等文学刊物,并有多篇散文被收入文学选本及中小学试卷,还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

在《平顶山晚报》创刊30周年之际,送上真诚的祝福,也表达衷心的感谢!《平顶山晚报》和晚报人就像这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我的人生之路!这路,会一直延伸下去!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