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副刊
3上一版
 
我与平顶山晚报 | 《平顶山晚报》三十年
我与平顶山晚报 | 三十年未了情
坷垃窑焖红薯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1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与平顶山晚报 | 三十年未了情

作者:杜光松
河南平顶山人,省作协会员,单位部门主管,曾在《中国电视报》《北京青年报》等报刊上发表散文,参与编著《平顶山文化览胜》等书籍。
 

岁月,是心中的一条河,时而静默,时而澎湃如歌。成熟的,不是岁月,而是经历。《平顶山晚报》创刊三十年了,我和她相识相知相守,一往而情深。

1994年9月,我大学毕业来到平顶山上班。单位订有几份报纸,我最爱看《平顶山晚报》。依稀记得,那时晚报是对开八版的小报,栏目很多,版面活泼,常被同事们传阅。晚报副刊的散文,短小精悍,很有魅力,当时经常刊发书评,看得多了,我就试着投稿。那时电脑还很少,我就用稿纸写了一篇书评《文美情真不染尘》,装入信封、贴上邮票寄给报社。在忐忑不安中等待,终于在一个月后见报。虽是几百字的“豆腐块”,但我心里美滋滋的,犹如喝了蜜。

后来,电脑渐渐普及,流行起文学论坛。晚报也搞起了论坛投稿,编辑老师当起版主。众多作者蜂拥而至,大家在论坛贴稿,相互评论。我写的《头等大事》《把纤绳勒进肉里》《当“白骨精”变成“齐天大圣”》等多篇文章被晚报发表,热心文友纷纷献花点赞。后来,论坛举行线下活动,我才认识百花齐放、乡村五月、小黑裙、追梦依等文友,见到了年轻靓丽的编辑老师。编辑老师很谦虚,说感谢大家投稿支持。

文学论坛衰微后,QQ、微信开始流行。副刊编辑又建立起文友QQ、微信群,继续鼓励大家投稿。每次将文章写好后,微信发给编辑老师,总会收到真诚的回复和感谢,感觉每次都是温暖的邂逅。在编辑老师的鼓励下,我的写作热情不断高涨,文章见报率不断提高,因而被人们称为“文人”。

那年夏天,我下班回家刚走到二楼,八十多岁的邻居刘伯忽然拉开门,拿着一张晚报,一脸笑意地说,你写得真好啊。我一看,原来当天晚报副刊登了我的文章《好人刘伯》,写的是邻居刘伯热心助人的事情。从此,刘伯一家对我们全家更加关爱照顾。

在报社领导和编辑老师的关怀下,我的散文《一生的坚守》荣获第26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匍匐着,用生命拉纤》荣获河南省报刊副刊作品三等奖。由此,我才能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被人称为“作家”。

有了晚报这个平台,我的名气也越来越大。遇见同学朋友,对方总说又在报纸上看到我的名字了。领导跟别人介绍时,也会说这是我们单位的“笔杆子”。这一切都是沾了晚报的光。每次文章发表后,我都会认真阅读,发现经编辑老师修改后,不仅简洁精练,而且更准确生动,使我很受教益。

我的儿子正在读研。谈起小学时加入晚报小记者团,儿子仍留有美好回忆。那天,报社组织去宝丰酒厂采风,不让家长跟从。儿子从未独自离开我们,我们有些担心。但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报社租了一辆大巴,由专人带队负责。儿子很兴奋,回来讲了很多见闻,无形中锻炼了他的独立性。

三十年,我和晚报共成长。在晚报的提携下,我的写作水平得到历练,虽没有名篇佳作,但因为“会写”这点材料,得到领导的赏识和器重,接连调了三个单位,这对于一个农村出来的寒门子弟来说,真的是大大出乎意料。

三十年来,晚报副刊编辑换了一任又一任,尽管有的至今未曾谋面,却因为文字,因为一份报纸,都成了我的“恩人”和“贵人”。

三十年,是时间的刻度,是发展的标尺,更是奋进的脚步。三十年,情未了,爱还在。今后,我还会一如既往与晚报相伴相随,寻找更美的诗和远方。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