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龙年寻龙|“叶公好龙”背后的故事
节气里的鹰城|一雷惊蛰始
地名故事|龙泉湖畔话“龙”事
春登小顶山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年3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名故事|龙泉湖畔话“龙”事

 

◇ 张振营

舞钢市素有“北国小江南”的美誉,之所以有这个称谓,原因之一是有个龙泉湖。浩浩一泓碧水,波光粼粼,薄雾渺渺,画舫争流,水鸟翔集;湖四周巍巍群峦起伏,奇石峥嵘,流泉飞瀑,岚遮雾笼,林茂谷幽。环湖路逶迤开来,市区建筑沿着湖岸绵延、高楼低阁、或中或洋、各抱地势、竞姿斗彩,恰如一条珍珠项链,挂在碧湖之畔和青山之麓。其青山、其绿水、其丛林、其新城,相因相依、相辅相融,正是“水在城中、山在水旁、城中有山、山中有城”,浑然一幅水墨画。

龙泉宝剑的发源地

龙泉湖其实就是石漫滩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淮河流域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水库于1951年4月1日正式开工兴建,后人称建成的石漫滩水库大坝为治淮第一坝。1975年8月,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冲毁了大坝,现在的水库大坝是1993年开工复建的。复建的大坝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坝长64.5米,坝高40.5米,总库容1.2亿立方米,水域面积8.6平方公里。

石漫滩水库之所以叫龙泉湖是因为有龙泉水汇入湖中,又是龙泉宝剑的发源地,还有龙故事和二郎神的故事。

龙泉,即龙渊;龙泉剑,又名龙渊剑。《水经注》《晋书·地理志》对龙泉剑都有记载,说是这个地方有龙泉水,水可用淬刀剑,特坚利,故有龙泉之剑,是古代著名的宝剑。

龙泉遗址在龙泉湖西南方向的今杨庄乡龙泉村境内,龙泉村西有龙、虎二山,相向蹲踞,气势雄伟。龙泉河源于龙泉山,龙山东麓和北麓有四处山泉涌出,这就是龙泉。泉下成溪,称“龙泉溪”。

地上地下两条溪

相传,很久以前,尧帝巡视天下到此,正值夏日正午,口渴难耐,便和手下人一起“掘土得泉而饮”。

龙泉水从未干涸过,水质甘甜,水温常年18℃。每到隆冬,水面雾气氤氲,蔚为壮观。龙泉宝剑就是用龙泉水淬火制成的。方法是将铁烧红打制后,迅速放入龙泉水中,大大提高了剑的硬度和韧性,这也是古代我国劳动人民的一大发明。龙泉下游1.5公里处,有翟庄古冶铁遗址;龙泉北2公里处的尖山东南麓有尖山古冶铁遗址。龙泉剑就是用这两处冶铁场炼出的铁锻造而成的。后来,龙泉剑亦泛指宝剑。李白在《永军宴赠幕府诸侍御》:“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留别广陵诸公》:“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诗中的龙泉就特指宝剑。

村里人说,龙泉溪有地上、地下两条。地上一条,溪水蜿蜒东流4公里注入龙泉湖。地下一条,从龙泉源头处注入地下,形成地下河,向东北经龙头山腹部,由龙头山龙嘴注入龙泉湖。民国初年,龙头山附近的马庄村有一李姓居民,把一对鸭子放进龙头山的龙嘴里,7天后,这对鸭子从龙泉湖附近的一口水井里浮出。

龙泉湖北岸西段、马鞍山南坡,有一东北西南走向,长1.5公里,宽0.5公里,海拔104米的小山,山南端奇石怪状,酷似一栩栩如生的公龙头,当地人称龙头山。龙头山西南2公里吴庄村、陡沟村、袁老庄村交界处,有一东北西南走向,长1.5公里,宽1公里,海拔156米的小山。其东端极像一怒目长吟的母龙头,人称母龙山。两条龙眼、鼻、耳、嘴等轮廓清晰,公龙有角,母龙无角。二龙安卧龙泉湖边,与碧波荡漾的龙泉湖相映成趣。

龙泉湖东南岸是舞钢二郎山风景名胜区,也是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景区内植被丰富,山虽不高,但景色秀美,竹茂林密,峰奇谷幽,登山台阶前方有二郎神高大雕塑。山水林城浑然一体,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与二郎神文化交相辉映。

二郎神的故事

二郎神,是一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关于他的民间故事有很多,这里有二郎神斩蛟治水和担山赶日的故事。

很久以前,龙泉湖所在的这条河里有一条蛟龙经常兴风作浪,导致水灾频发,农民颗粒无收。为了帮助老百姓,玉皇大帝派遣二郎神管辖河口。二郎神来到后,决定治理水灾。他在农历五月初一那天跳入河中,化身为牛,与蛟龙激战了三天三夜,最终生擒蛟龙。为了防止蛟龙再次作恶,他用一根大铁链将蛟龙拴住,锁在自己后来筑的防水坝下面,这个防水坝就在石漫滩水库大坝附近,水库修成后已被水淹没。

据说盘古开天地,天上十日共存,赤日炎炎,致使江河断流,民不聊生。二郎神杨戬毛遂自荐,向玉帝讨旨肩挑泰山脚下两座山,日夜追赶太阳,以遮蔽太阳的强光。为赶上太阳,二郎神一时性急忙中出乱,挑山扁担断了,无法担山追日,难以复旨,他自我惩罚远离仙界,矗立人间与民共难。二郎神担山救万民之壮举虽付之东流,但其诚意感动了太阳神,遂收去烈焰,夜伏昼出,从此人间有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后来人们为纪念二郎神,就在现在二郎山景区的主峰尖山上建立大殿以示纪念。

龙泉湖,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原大地上。它又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驻足欣赏。在这里,你可以品味到人生的宁静与淡然,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图片由杨德坤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