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有梦想的珍稀菌
追思杨稼生先生
流淌在想马河的传说
剑胆琴心秀文坛
闪亮的家国情怀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年1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思杨稼生先生

 

◇ 严寄音

前些天,回到舞钢参加杨稼生先生文学创作70年座谈会,这也是对这位刚辞世不久作家的一次追思会。杨先生是我三十多年前在舞钢工作时就相识的老朋友,得知他去世,感到突然和痛惜,92岁高龄,在我的印象中,他身上散发的那种精气神,让我觉得他没有那么大,而实际上他长我一辈,那时,杨先生在舞钢就很有名气了,他签名赠我的新著《海蓝海蓝的眼睛》,让我对他更加敬慕不已。后来,由于工作需要我调往外地,与杨先生很少联系和见面,但对他的文学成就一直比较关注,他留给我的那种亲切感,向上的蓬勃气息,如他的作品一样,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他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舞钢人。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不久,我国文学艺术也与百废待兴的各行各业一样开始从凋敝的荒野走向兴旺的百花园,迎来了春天,新作品如井喷一般源源不断。和繁荣的文学艺术同时出现的,是久旱逢甘霖的一代年轻人对知识的渴望,对文学的追捧,那个年代,好像人人都是文学青年。杨稼生先生正是在这个时候,作为本土作家开始受人关注,特别是他那部《海蓝海蓝的眼睛》出版后,在舞钢人特别是年轻人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大家崇尚文学,崇仰作家,尝试着写作,又觉得遥不可及,杨稼生的出现,让大家惊喜不已,原来故事就在身边,作家就在眼前,我们无法用数据去衡量杨稼生对舞钢文学的影响有多大,只知道他收获了许多忠实的读者,圈了许多热情的粉丝,许多人争相借读这本书,并向朋友推荐。当杨稼生在舞钢卷涌起文学的春潮时,不知有多少人也成了文学的弄潮儿,并在文学的滋养中成长受益。杨稼生激活了舞钢文学的活水源头,为舞钢文学的活跃和文化的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也无疑成了舞钢文学的标志性人物。

杨稼生先生的影响和贡献不仅是在文坛本身,许多与会者在谈其作品时,无不谈其人品,杨先生为人正直、淳厚,待人真诚、谦和,与人交流,有思想,有情感,有温度,而其作品正如其人,充满了人间大爱,生活本真,呈现给人们一个向善向上,有丰富情感、深刻哲思、温馨美好的心灵世界。很多年轻人,读其作品后,得到了思想启迪和心灵慰藉,他们中有人从数百里之外来拜会杨先生,向其求助求教,许多人在与他的交流交往中,润物无声般受到了人文教诲,有人撰文深情地称他为心灵导师。在这次追思会上,李炳镇老师的一段发言,我感同身受,大意是,杨先生作品的主调都是“真善美”,他特别把“善”作为一面道德的旗帜,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人间布施,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种生活方式,写作态度,近似修炼。杨先生自己也说,“如果我写不出好文章来,就单单做个好人算了”,可正是他不凡的人格,才写出了大量不凡的作品。杨先生曾经历过重大挫折和伤害,他仍然用博大的爱心去拥抱这个世界,用真情去品味平常生活,始终践行着作文与做人相统一的人生信条,这一点最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杨先生走了,很多人对他念念不忘,很多人会读到或重读他的作品,我相信不少人会在他的作品中再次得到心灵升华。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