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落凫
3上一版
 
母亲的眼泪
从“落凫”上感受城市的律动
一报情缘 一生相伴
宠爱文竹
蔷薇花开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6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报情缘 一生相伴

 

◇ 古国凡

春风暖了,秋风凉了;秋风凉了,春风暖了。40个春秋滑过,每当我回忆起与《平顶山日报》的情缘,难忘的岁月便在眼前闪现。

我打心眼儿里感谢《平顶山日报》。给《平顶山日报》投稿发表新闻作品磨炼和激励了我,让我从一个高考落榜的普通农村青年成为国家干部。可以说,《平顶山日报》改变了我的一生,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

1978年秋天,我高考落榜后回到襄城县老家同父辈一起扛起了锄头。

在紧握锄头的同时,我又拿起了搁置已久的笔杆子,走上了新闻报道之路。我经常背着小黄书包,走村串户采访,不管是面对冷嘲热讽还是经历炎夏寒冬,都笔耕不辍。

后来,襄城县划归平顶山市管辖。一开始,由于文化水平低,再加上没有掌握新闻写作的要领,我连续写了几十篇稿件寄给《平顶山日报》,但都石沉大海。我一咬牙,带上稿件到平顶山日报社拜师求艺。当时,老报人田鹤鸣、卢延岭、韩玉民、娄禾青等,都毫不保留地教给我写作知识。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慢慢掌握了新闻写作的基本技巧,先后在《平顶山日报》《平顶山晚报》发表了不少稿件。从此,我写稿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了。

最让我难忘的是1997年。农历正月初七,时任平顶山日报社总编辑的卢延岭老师,带我到襄城县山头店镇胡岗村采访河南省特等劳动模范、村党支部原书记胡福林逝世25周年纪念日活动。全村群众自发到胡福林墓地祭祀、村党支部成员给老支书汇报一年来工作的场景深深感动了我。村民为什么每年坚持为老支书扫墓?我反复琢磨,当天下午就写好了题为《老支书墓前的汇报》的稿子。我想用文字表达群众对老支书的那份情感,写了2000多字,疙疙瘩瘩;卢总编精心修改,改到800多字,利利索索。第二天,这篇文章在《平顶山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刊发了。稿子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襄城县委、山头店镇党委先后作出决定,开展向省特等劳动模范学习活动。

在我的新闻报道生涯里,每一步成长、进步都离不开《平顶山日报》,她给了我力量、信心和精神食粮,是我的良师益友。每天清晨醒来,在被窝里用手机阅读《平顶山日报》;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平顶山日报》刊登的重大新闻;上班后再翻开订阅的《平顶山日报》,细读自己喜爱的文章,有保留价值的剪下来存放,隔几天拿出来再看看。

2010年以来,我先后退居二线、退休,《平顶山日报》却对我不离不弃,一如既往地给我发稿子,是我们基层通讯员永远的“家”。2010年10月,我来到卫东区五一路街道繁荣街社区采访时任党支部书记朱淑珍,发现她情系社区,心连百姓,挽救失足青年,关心老人疾苦,一心扑到工作上,事迹十分感人。我很快就写成了题为《闪着泪光的事业》的长篇通讯,送给当时的平顶山日报社总编辑娄禾青后,他认真负责,加班加点精心修改,还教我采访技巧,改文风,写故事,谋篇布局。我受益匪浅。稿子在《平顶山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后,收到了良好效果,卫东区委号召全区党员干部向朱淑珍同志学习。不久,朱淑珍当选为市人大代表。

我还专门学习了新闻摄影,每天关注《平顶山日报》刊发的图片,看图片的角度、构图,比葫芦画瓢。已故的平顶山日报摄影部主任李志勇老师,生前常常带我到卫东区金牛山石榴园、大棚蔬菜、学校等地,手把手现场教我抓拍技术,从构图到表情,一丝不苟。我的摄影技术有了很大提高,那时拍摄的卫东区万亩石榴不仅在《平顶山日报》刊发,还被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新闻媒体采用,看了报道前往观花赏景拍照的人络绎不绝,拉动了当地的生态旅游,带动了餐饮业,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今年4月,我拍摄的图片《湛河春色》在《平顶山日报》落凫版刊发。《平顶山日报》对我的厚爱、关心,一直都在。

40年来,我已在《平顶山日报》《平顶山晚报》发稿2000余篇(幅),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台、每日电讯、经济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发稿800余篇(幅),有百余篇新闻作品、文学作品获奖。

我与《平顶山日报》终身相伴,生命不息,写稿不止。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