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落凫
3上一版
 
母亲的眼泪
从“落凫”上感受城市的律动
一报情缘 一生相伴
宠爱文竹
蔷薇花开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6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落凫”上感受城市的律动

 

◇ 袁占才

家中专设一柜,内里满存报纸,存得最多的是《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日报》1994年之前为四开,之后为对开,柜中所存样报,张张有我的文字。窃喜我这大半生,码了数百篇短文,大半是在《平顶山日报》变成油墨铅字。我的俗名儿,是《平顶山日报》给扬的。搬了几次家,这些发黄的报纸我始终舍不得扔掉。那上面,有我韶华的印记,是我与《平顶山日报》缘分的见证。时不时翻翻看看,瞄瞄那精美的排版,瞧瞧那醒目的标题,偷笑几声,叹息几音,五味杂陈。

1982年,我从卫校毕业。第二年,鲁山就由许昌归了平顶山辖。平顶山,山是怎样的山?城是怎样的城?人是怎样的人呢?我想去看、去认,可是去一趟要一整天,班车绕了宝丰走,慢似蚂蚁爬。怎么办?要了解它、融入它,最好的方式是看《平顶山日报》。别看报小字小,文皆短文,粗览一下,政策法规、民生要闻、气候风云,尽入眼底。官宣语,它是党的喉舌;理论家曰,它是平顶山的精气神;好事者说,它是千里眼顺风耳;老百姓则直言,那是咱的风向标,啥新鲜事儿都登呢。当时,《平顶山日报》设有“大家谈”“长话短说”“琐言亭”“短评” 等栏目,所刊文章短则百字,长也不过三五百字,却深入浅出,针砭时弊,读着过瘾。

我最爱看的,莫过于“落凫”副刊版,40年过去,初衷不改。有人说地方报纸副刊是城市的精神符号,它多方位、立体式诠释的,是这座城市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风貌。的确,多年的阅读,我从副刊版上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强劲律动。

《平顶山日报》副刊定名“落凫”,一听有韵,再看有味。一座落凫山,成了文化象征。一周一期,短文所述人物,仿若相识;所记事情,身边发生,亲切温暖。它描的,是平顶山的风物;唠的,是平顶山的情话;展的,是这片土地的历史印记、文化风尚;关注的,是这一脉锦绣山川的风物百态、生活演变;宣泄的,是这一隅人间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它抖乡韵,抒乡恋,起温暖,生温馨。

刚参加工作时,我不坐办公室,看报得找。老家房子四壁被油灯熏得乌黑,我在队部找来《平顶山日报》糊满土墙,有副刊的,我都挑出来,不舍得糊上去。我不舍得糊,有人舍得。一次,做客朋友家,墙上糊的尽是《平顶山日报》,有张带副刊的,赫然有我的“豆腐块”,高兴之余,征得朋友同意,小心翼翼,我把它给揭了下来。

正因看多了副刊,童年里萌过的文学之梦蠢蠢欲动,也开始涂鸦。通宵熬夜,手稿勾来画去,再套上复写纸,工整抄了,一份作底儿,另一份,装入信封,背了人,做贼似的跑邮局寄出。经过无数次的投稿失败后,1985年11月5日,我的处女作在《平顶山日报》发表了,那是首8句小诗,题目叫《爆米花的孩子》,是与我的同学张晓亮一起投的。他也爱诗,我俩各写了几首,署的俩人的名字,装在一个信封里寄走的。有趣的是,我写的这首发时单署了他的名儿,倒是5元的稿费转给了我。

因投稿,天天心里有念想,精神昂扬,上班先拐传达室翻《平顶山日报》,最盼看到邮递员的身影。每有微薄稿费,就成了欢喜佛。平日里,我得罪谁也不得罪传达室的老头儿,别人都戏老头迂,我却尊敬有加。投的稿发不出,怕别人知晓,嘲我夜郎自大;发出来,曲里拐弯,又想吵得树上鸟儿也知道。

平顶山的作家,或深或浅,都与《平顶山日报》副刊有缘,多由“落凫”版蹒跚起步。文章投报纸副刊,见报快,心增喜悦快,刺激着写得多。报纸发行量大,一大早,飘得到处都是。

感激《平顶山日报》历任副刊编辑,他们没少抬爱我。我学历不高,所写谬误太多,经了他们一改,我既敬佩老师们细心,又汗颜自己浅陋。最初给杜跃磊老师投稿,原以为他年高,见面一问不禁惊诧,他仅大我一岁。曲令敏老师上世纪90年代发我写尧山(石人山)的散文就有一二十篇。遥忆驾鹤西去的张黑吞老师,曾给我回了无数的手写信;即便是我寄给他没发的散文,事隔多年他仍记得清清楚楚;经他手发的《鲁山城小记》,获了1992年度的落凫奖和省报副刊二等奖。

沾了《平顶山日报》的光,我工作上没少受益。我心里明白,就连好几次的调动提拔,也多缘于此呢!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