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个成功者该有的胸怀
我与《平顶山日报》的读写情缘
风吹麦浪飘馨香
麦收时节
副刊这块园地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6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麦收时节

 

◇ 刘克宁

进入5月中下旬,鹰城大地的小麦陆续开镰,今年相比往年早了十来天。

还记得小时候收麦。那时候没有机械,全靠人力,“快割快打,麦粒不撒”,农村学校会在收麦季节放半月假,方便老师和家长全力收麦,这就是麦天。父母天不亮就起来,父亲直接去割麦,母亲在家准备早饭和一天的干粮——收麦时节是没有时间做午饭和晚饭的,孩子们则可以睡到早饭做好被喊起来,叫回早上下地割麦的父亲。简单吃过早饭后就一家都下地收麦了。

带上煮了半边莲的开水,有条件的家庭会是几瓶啤酒,拿着自己的镰刀——头天晚上就被父亲磨好的,头顶草帽,一家人无论老少,集体下地割麦。来到田间,放眼望去,入眼都是金黄的麦浪,找到自己家的麦地,大人小孩分好各自的宽度,双腿分开,比肩稍宽,弯下腰,左手握住小麦秸秆的中间,镰刀伸到前边大约一臂长的一垄麦,刀片接近地面,放平——这样做是为了让麦茬尽量低,种秋不影响种子出芽,刀刃稍微往上倾斜,使劲往怀里一收,一把小麦就到手了。这下镰也是有技巧的,力量要大小适中,不能用太大的劲,劲大了,一镰下来,镰刀就奔你的脚腕去了,农村孩子因此受伤的不在少数;镰刀稍微往上倾斜,一是这样割麦更省力,不至于一天下来,累得胳膊抬不起来,二是让镰刀尽可能保持长时间锋利,否则,俩小时就得磨一次,这和抢时间的收麦季是不相适应的。割下来的小麦要整齐地码成一堆,要不回头装车往打麦场拉的时候很麻烦。麦田里,头顶是炎炎烈日,脚下是蒸腾的大地,手中是收获的一季,不到半小时、也许只有十几分钟,就已经汗流浃背了——“汗滴禾下土”的体验,唯有亲自参与其中才能切身感受。小孩子时不时可以直起身来伸伸腰,偷一下懒,偶有风儿吹过,沿着麦梢扑到脸上,热气中带点凉爽,顿觉身心舒畅。大人们则一弯下腰,不一口气从这地头割到那地头是不会歇息的,一趟麦子割完才会在地埂上坐几分钟,喝几口半边莲开水,也有人受不了烈日肆无忌惮的烧烤,下到河边就着泉眼来几口“冰泉”,或者几个邻居隔着老远聊几句麦穗的品种、饱满程度,然后就马上投入战斗……一个好手,一天能割一亩多的小麦,像我这样的,一天下来半亩地都割不了……

“麦收时节停一停,雨打风吹一场空”,“掏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整个麦收季节需要连轴转,收割的小麦得赶紧装车往打麦场上拉,老天稍微变脸就吃喝不顾赶紧把麦子垛成垛,拿厚实的薄膜苫起来防止下雨。那时候收麦时间长,少则十天,长则半月,“好天”的时间有限,稍不及时就可能碰上六月的连阴雨——几天下来麦子就会霉变、腐烂、出芽,一季算是白干了,来年青黄不接的时候一家人得饿肚子。只有趁天气晴好,在打麦场上晒两三天,赶紧打场脱粒扬场暴晒,把麦晒干收回仓库才算收麦结束。

今日不同往时,现在一亩地用收割机20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连收割带脱粒,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下,农民都过上了好日子,然而,儿时的记忆,依旧深深刻在脑海里。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