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女真遗民与高楼村
红军过鲁留文物
元 次 山 碑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9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军过鲁留文物

 

□ 袁占才

日前,去鲁山县梁洼镇采风,在一民间收藏者家中,意外发现两种藏品:一件烧水器、5只草碗,引我心海激荡,掀我胸海波澜。

我驻足两物前,握之在手,仔细观察,反复揣摩。

谁能想到,这两种老物什,是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鲁山时使用过的?

那件烧水器,管柱状,绿色,长约尺半,径约3寸,一端稍粗,粗端有盖,盖旁有耳。柱体上,书红色繁体字清晰可辨:红二十五军后勤班。字颇见功力。从字上看,料其属性。但它是干什么用的?我百思不解。追问藏主、南街村党支部书记孙现松,方知是红二十五军在行军途中烧水用的。现在的烧水器,非壶即瓮,皆肚大底宽。这样的器型,怎么烧水?酷爱红色文化收藏的孙现松介绍,把管里灌满水,埋入火堆即可;像在灶膛里烧红薯。同观者中,有人提出疑问:盖儿盖不严,要漏水,严了,水热,会生蒸汽,气体膨胀,必冲开铁盖,致水溢出。最后,大家认为:要用这水管烧水,定然是不等水沸、水汽弥漫,就得从火中取出;这水,恐非做饭之用,而是战士们洗手洗脸乃至渴了饮的。部队行军,露天宿营,急急匆匆,除了做饭垒灶支锅,防寒取暖,随便燃一堆火。火中塞进一截烧水管,可谓一工二用。

那5只草碗,大小不等,呈黑色,大者如巴掌,小者如拳头,摞在一起,轻飘飘的。观其工艺,细腻精致。那黑色,是漆漆的,问同行人,用的什么漆,有说山漆,有说土漆。民间有谚:头道漆密封缝隙,二道漆填凹抹平, 三道漆打磨成型,四道漆光润亮泽。这几只碗,经80余年,历岁月磨洗,却未显一丝破损,料漆了不下4遍。用的什么草?众说纷纭。有说黄背草,有说金丝草,有说苏草,有说蒲草;观其细密经纬,更多人说是龙须草。我见过草席草帘、草垫草篓,却从未见过草碗。想这草碗,原是小儿们所用,热凉两隔,不怕跌摔,携带轻便。今红军们使用,也是一样便当。史载,红二十五军北征时,减少辎重,轻装行进,每人只带三天干粮、两双草鞋。这草碗,编织成了工艺,不知是出发前即有准备,还是途中群众赠送。人多知红军长征,吃野菜、吃草根、吃树皮、煮皮带,没人想红军吃饭用的是什么碗,谁曾料到会用草碗呢?

问起这两种藏品的来历,孙现松说是他10年前从鲁山县仓头乡一农户家中花重金购得。二十五军并未从仓头过。户主的爷爷新中国成立前做小买卖,常跑鲁山下汤、赵村,听过不少红二十五军过鲁山的故事,对之敬仰有加,有次他在下汤,见了这几个老物什,主家说是红军急匆匆走时遗下的,就千方百计搜求了来。孙现松听亲戚们说起,心心念念,辗转游说,不惜费资,自己作了收藏。

故事难考,详情难察,两物的承传应该真实。我确信不疑,它们是红二十五军留下的物品。红军长征共4支队伍: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唯二十五军平均年龄最小。红二十五军中,首长们年龄最大,军长程子华也不过29岁,军政委吴焕先也才27岁,副军长徐海东稍大些,也仅34岁。战士们多十七八岁,最小的仅十来岁。老百姓称之为娃娃军,国民党蔑其为尕娃。不排除小的草碗是小红军用的。就是这样一支队伍,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0个月,过皖、鄂、豫、陕、甘5省,行程近万里,打了上百次的仗。生死关头,遭遇过激战;布阵设伏,打过歼灭战;巧妙迂回,长途奔袭,摆脱围堵,终于先行到达陕北。一路兵员未减,最后还增了800多人,成为唯一一支到达时增员的部队。被誉为长征先锋。

二十五军入鲁前,在方城独树,刚打过一场恶仗。时值1934年11月26日,气温骤降,天寒地冻。部队行至此时,北风刺骨,雨雪交加,接天连地,一片迷茫。战士们衣着单薄,浑身透湿。许多同志,烂泥一身,草鞋粘掉,赤脚行军。因能见度差,敌四十军庞炳勋部,从两翼包抄上来。待先头部队发现时,战士们手指冻僵,拉不开枪栓。有战士事后回忆:“走着走着,数不清的敌人,一下子冒了出来。”情势万分险恶。紧急时刻,军政委大声疾呼,一马当先,奋不顾身,冲上前去。将士们临危不惧,一手持枪,一手挥刀,展开白刃血斗。10个多小时,连续退敌数次。趁黑夜,绕道急行,突出重围。有个小插曲:11月28日,北路“剿匪”总司令、河南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在看过庞部独树战邀功请赏电文后,复电“拜读佳报,不禁起舞。”数日后,获悉红军长驱直入伏牛山,猛一下,又慌了手脚,急电沿途专员、县长:“选择要险,努力堵截。”“倘因循误事,即唯该县长是问!”

11月29日,二十五军人困马乏,进入鲁山,途经熊背、鸡冢、下汤、赵村、二郎庙5个乡镇,12月1日,翻过界山,由木札岭进入嵩县。在鲁3天,部队打富济贫,纪律严明,虽有牺牲,却如星星之火,佳话频传。

往事在目,难以忘怀。鲁山县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邢春瑜,总结了红军过鲁的5个故事,每每见人讲述,眼含泪花。

第一个:孙白氏送花生。红军入鲁,第一站,熊背乡孙家庄。事前,国民党散布谣言,庄上人皆上山躲避,唯小脚老太孙白氏守家。她看到战士们饥饿疲困,有的还满身血迹,却露宿屋外,不扰住户,心下犯疑:这支队伍怎么不一样呢?遂端出一筐花生,让战士们吃。战士们推辞。军首长放话,每人抓了一把,在筐里放了一块银元。

第二个:陈锡九义释红军。熊背寨外岳逢祥家,两名战士,一个17岁,一个18岁,睡着未醒,部队开拔,被寨局搜出。审问哪里人,干啥的?答:“安徽人。红军。你们想咋办就咋办。”寨局派人将战士送至区自卫团团部。团长陈锡九感佩小红军处危不惊,大义凛然,把两名战士放了。

第三个:打富济贫。在鸡冢瓦窑,红军发现大户王长庚,系国军首领郜子举的妹夫,遂打开王家仓库,放粮到贫苦农家。在下汤林楼,枪决恶霸林十一、林太,抄了富户林锡三的家。浮财充作军需,粮食周济穷人。

第四个:红军买猪。在中汤村,红军用4块银元买了一头猪,欲改善生活。刚刚宰杀,未及煺毛,开拔号吹响。情急之下,司务长剥皮去杂,几斧头,把肉劈成两扇,由人抬着,追赶队伍。首长发现,立即制止:把猪留下,送给百姓。并撤了司务长的职。司务长解释:这猪是买的。首长批评:买的也不行;光天化日,抬着猪行走,招摇过市,谁知是买是劫?

第五个:寨墙系馍。到赵村,首长提前给寨主送了信,讲明政策。军政治部的小宣传员们,可着嗓门,对着围寨大喊:“老乡老乡,不要惊慌。我军所向,抗日北上。借路通过,不进村庄。奉劝乡亲,勿加阻挡。”寨上人已闻知红军秋毫无犯,竟把一篮馍系了下来。战士们在墙下接住,把两块银元放入篮内,又系了上去。

红军长征所历苦难不可想象。吾辈远离战争,躺在福窝,凭影视演绎,任画面残酷,心底的震动总不强烈。如今,睹物思景,情丝悠悠,怎不心海澎湃?想想当年,红二十五军战士,小小年纪,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谁不潸然泪下。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