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女真遗民与高楼村
红军过鲁留文物
元 次 山 碑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1年9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元 次 山 碑

 

□ 时宇枢

辛丑阳春,三月初三,和风漾漾,暖阳灿灿,鲁山一高新校园内,祥瑞盈盈,喜气漫漫。复制一新之元次山碑,安然落座于花木簇拥的绿茵之上。

《元次山碑》又名《容州督都元结碑》,刻于唐代大历七年,系大书法家颜真卿为好友元结撰写并书丹之悼文。全碑1383字,书体工整,寸半见方,笔饱墨酣,气势轩昂,遒劲秀拔,率真潇洒,充溢着宁折不弯之浩然正气,为颜真卿63岁挥毫而就之传世瑰宝。

元次山碑原立于鲁山元结墓前,明代万历年间,县令夏文璧将其移至现鲁山一高校园。岁岁年年,莘莘学子得翰墨神韵之浸染,刻苦攻读,造就了一批批栋梁之材。

元次山碑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是鲁山一高镇校之宝和闻名遐迩之文化符号。该校扩建之新址落成后,校长牛山坡及其同仁,便筹划将原碑镌刻复制并移植于新校区内。2001届校友会慷慨捐助,社会各界鼎力支持,进而促成了箭在弦上不可不发之势。

元次山碑世称四绝:碑文绝,书法绝,排版绝,雕刻绝。若将其成功复制,必欲精雕细琢,再现唐碑风貌。否则,学术界、书法界和金石界将不予认可甚至还有亵渎文物之嫌。因此,寻得一位有学识、有情怀、懂书法且雕技精湛之名匠来操刀,是大功欲成之关键所在。后经一番寻访探察,四乡求贤,认真遴选,最终把目光聚焦于雕刻名家徐湛清。

徐湛清字澄之,号石缘,鲁山本土四山村人氏,年届六旬,从事金石行业40年之久。上世纪80年代初,他拜嫡传12代雕刻名匠谢浩然为师,10年后遂创立“澄之雕琢苑”。他铺石为纸,铁笔挥洒,承古鼎新,自成一家。其作品遍布周边市县山乡,好评如潮,代表作有《重建香山寺碑》《河南大学景观石刻》《金牛山系列石刻》《宝丰书画院碑廊》《露峰山牛郎织女赋》《豫西革命纪念馆系列石刻》等。然而,如此一位长期耕耘于民间的刻石工匠,从未涉足大雅之堂。而今突降大任于斯人,难免诚惶诚恐。因为我国历代书法大家,如王羲之、欧阳询、苏东坡……都曾留下诸多名碑,但后人不敢轻言复制。尤其进入当今时代,人们甚至把它视为禁区。而他自觉才疏学浅,怎敢贸然担此重任?不过他又想,名碑复制,古来有之。举世闻名、现存于西安碑林之《淳化阁碑》,就曾在明清两代两度复刻。前人走过的路,自己为何不能走?倘若当年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这些书法大家畏首畏尾,不肯放胆复摹《兰亭序》,那么享誉天下之第一行书又该何以传世至今?“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自己虽位卑名微,但愿为传承民族文化以尽绵薄。如若自己树雄心,敢作为,不惧难,不气馁,定能不负众望,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工作甫一展开,困难接踵而至。石材难觅为其一。

元次山碑系四面环刻,碑体硕大,重约二吨,遍寻诸多厂家,均无此种石材。继而辗转千里,幸遇百吨巨石。切割探察,石质甚优。觅石者大喜过望,禁不住惊呼:“天助我也!”

缺字难补为其二。元次山碑有1200余岁,左下部早在元代便粉碎致残,计缺203字,内容不详。书法家王凤弢自幼酷爱颜字,多年深耕,所藏史料甚巨。他从《颜鲁公文集》《元次山集》《元次山年谱》《鲁山嘉靖县志》及其他资料中反复查寻,终于找到了原始碑文。但不同版本,文字亦有差异。他遂以南京大学孙望教授之文本为依托,并参考诸家文献,从而搜齐了缺失碑文。然而,原碑中尚有诸多残字,二者相加竟有480余个。为寻字源,书法家们各显神通,在颜公所遗碑帖、拓片中沙里淘金,反复甄选,终于把待补之字一一搜齐。

复刻难为其三。复刻名碑之要领是忠于原作,不谬毫厘,既要形似,更要神似。书法作品讲究结构严谨,气韵贯通,意到笔到,点画生动。而古人书丹及刻制碑文亦不例外。故而操刀者必须仔细揣摩原作,同古人对话,向古人求教,融古铄今,方可功成。徐湛清深谙此道,并事先做足了功课:读碑文,读书法,读雕技。

“三读”之功使他基本把握了这一千古名碑之艺术特色、章法布局、书家用笔、雕工技艺以及碑中蕴含之风骨气象……再凭他40年练就之一手绝活,复刻之难便迎刃而解了。

吉日良辰,开工在即。时值隆冬,天寒地冻。专此新建之操作间里,玻璃罩顶,四壁透亮,2000瓦的电暖气为主人御寒。刻石者身伏于碑体之上,一手执铁笔,一手握铁棒,叮叮当当之敲击声,清脆悦耳,如弹拨器乐在这狭小之空间里铿锵回荡……

万事开头难。面对陌生石材,一切尚待摸索。故而他时时提醒自己:宁慢勿快,宁缓勿急;一刀错则一字错,一字错则全碑毁。切记稳准操刀,舒缓有度……然而,试笔第一天,才仅仅刻了10个字。后经数日磨合,速度加快,渐入佳境。然而,他毕竟年届花甲,又有颈椎、腰突顽疾,疼痛难耐。但他一旦进入操作过程,精神便抖擞如常。颜公书法,妙在字字有玄机,笔笔有新意。而他手中之刃则依循书家笔意之变化而精巧运作:或雕,或琢, 如绢上绣花,似工笔作画,亦像庖丁解牛。他不舍昼夜,废寝忘食,倾心倾力,精益求精,终以120天之工,使名碑复制圆满画上句号。

再获新生之《元次山碑》,在人们的企盼中揭开了神秘面纱。书法家、学者及各界人士云集于此,欣赏品鉴,赞誉有加,一致称道其:“复原碑之形,摄原碑之魂,得原碑之趣,传原碑之神”。这是一件承前启后、重新点亮国宝生命之文化精品,并为我国名碑复刻创出新的成功范例。如若颜真卿泉下有知,定会击掌而贺并笑出声来!

牛山坡作为复制此碑之倡导者,对于这位刻石人的无私奉献及辛勤付出,难以表达诚挚谢意,故挥毫泼墨写就“中原名匠”以赠之。

我在想,千年之后这座复刻之碑亦会像原碑那样慢慢变老,一如银发飘飘之仙翁,端端地坐在那里。他面含微笑却絮絮叨叨,像是向晨露、向晚霞、向子子孙孙讲述自己经历的那些往事……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