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鹤舞长空
芦苇的记忆
擂鼓台下是我家
暖暖的毛线鞋
我穿过的好衣服
丁真赢在“真”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12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擂鼓台下是我家

 

◆时英

八百里伏牛山,千山万壑在夕阳照耀下气象万千,浩浩荡荡,一路蜿蜒向东。这座大山,一如他脚下的河南人一样,宽厚、内敛、沉默。

千百年来,大山沉默地守候着山腹里的秘密,无论是那震惊世界的南坡恐龙蛋,还是擂鼓台一脉那层层叠叠的煤田。是新中国建设的号角,引出了乌金,引来了四面八方的建设者。

我的家就在这层层煤田上,在这美丽的擂鼓台下。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层层云雾,照耀在擂鼓台的山麓时,山脚忙碌的建设者们,早已开启了他们一天的工作。

还记得第一次踏足这里的时候,小小的我,仰望着那高耸入云的井架、飞转的天轮,一切的一切,都让我目眩。父亲将我高高举起,那飞起的手脚似要摸到那井架上飘扬的红旗:“闺女,这里以后就是咱的家。”父亲那浑厚的嗓音至今还在我耳边回荡。

矿井是年轻的,大山是古老的。建设者们向大山索取着新中国建设所需要的滚滚乌金,同时也补偿给大自然一棵棵的绿树。老人们总是说,大凡地底下藏着宝贝的地方,地面上总是贫瘠的。小时候,入目的是光秃秃的山,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在已然成为波涛连绵的森林。

趁着春日,用花巾扎起长长的头发,换上轻便的运动鞋,悄悄走进森林。清热解毒的黄花苗,甜美可口的芦芽,可以包饺子的野菜,还有最负盛名的龙须头,那可是在别处找不到的独有的美味。龙须头的藤蔓,曲曲折折,蜿蜒向前,那芽头形状就像龙的五爪,又如龙须,故得名龙须头。采龙须头是有讲究的,不能用指甲直接掐,否则龙须头里边的汁液,会通过指甲浸入指缝,采不了几株,就会让你的指头火辣辣地疼痛。需用指腹轻轻地捏住,顺着劲儿,脆脆地掰断,第一时间回到家里,煮沸水,将龙须头放入水中,轻轻地焯上三五秒,快速捞出,放在凉水中浸泡,两个时辰换一次水,泡够48小时,龙须头里的毒气便全部浸出。可炒可拌可入汤,色如翠玉,入口爽脆,回味无穷。

说到这里还有一件趣事,我的一个小伙伴,焯完龙须头,看见焯菜的水碧绿可爱,舍不得倒掉,便兑上凉水,美美地泡了一个脚,谁想到,泡了不到十分钟,他的两脚,被焯菜水中残存的毒气熏出满满一层花生米大小的水泡,好几天走路不便。

这也是龙须头给人们的一点小小警示吧。

擂鼓台下的矿工是年轻的,擂鼓台的传说是悠久的。我幼时多嬉戏于擂鼓台顶,山顶平整,上有不知何时倒下的石碑。红石质地的石碑上,碑文已模糊不可辨,隐隐约约可见“妙庄”二字。山顶的天池,方圆不足20平方米,冬日结冰可达两三尺厚,是孩童嬉戏溜冰的好去处。如今的山顶上,一两间低矮小庙,已被巍峨雄壮的大殿所取代,每当初一、十五,总是香火不断,也是佛教信徒的一处朝拜圣地了。擂鼓台观音寺与距此约十公里的香山寺形成互望,共同守卫着脚下的煤田、西南方地球上那第一批生灵的化石。

枕松涛、依大山、南望白龟湖,我的家,就在这美丽的擂鼓台下。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