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梦醉鲁山
藏在月光里的思念
愿 月
我在海外过国庆
史海泛舟
母亲的面月饼
六个女人望月亮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9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愿 月

 

□梁永刚

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因恰在三秋之正中,故名中秋。在民间,乡人们多直呼为“八月十五”“八月节”。中秋节是从古人的祭月、迎寒中发展而来的,在西汉时已具雏形,晋代已有立秋赏月之举,唐代盛行,宋太宗年间始定为中秋节,至今盛行不衰。从历史渊源上说,中秋节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在民间,中秋节活动历来都是围绕着愿月、赏月和庆丰收、乐团圆进行的。所谓“愿月”,也叫祭月、拜月,即中秋之夜在庭院设案摆上茶果、月饼,女主人面对圆月,祈祷许愿,以祈求五谷丰登、合家团圆、平平安安。

月亮作为夜空中皎洁明亮且唯一有圆缺变化的天体,被人们视作死而复生、生生不息、吉祥如意的象征。在人们的眼里,月亮神是具有母性和神性的,有着奶奶一样的慈祥和温情,掌管着人间的繁衍生息,故而月亮常被人们尊称为“月奶奶”,一首“月奶奶,明光光,开开后门洗衣裳,洗得净,浆得光,打发哥哥上学堂;读四书,念文章,开科进京上考场,名字题到金榜上,鸣锣开道回家乡,旌旗插在咱门上,你看排场不排场……”的古老歌谣传唱千古,经久不衰。民间这种源远流长的月亮崇拜,渗透在民俗民风里,便是世代流传的中秋“愿月”习俗。

千百年来,土里刨食的农人们对世间万物都心存敬畏和感恩之情,对于月奶奶赐予的恩惠更是铭记在心,中秋愿月的习俗,其实也是人们对月奶奶发自肺腑的感恩与祝福。农人们对月奶奶顶礼膜拜,宛如对自己的长辈一般恭恭敬敬,那是一种骨子里的虔诚,更是一种泥土般的淳朴。小时候,祖母曾经告诉我,八月十五是月奶奶的生日,愿月就是给她老人家拜寿,感谢给咱们穷人赐福降吉祥呢。

在昔日的乡间,中秋节夜晚的愿月活动都是由家庭主妇承担。在民间,广泛流传着“男不愿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关于这一习俗的来由,民间的说法大概是月中嫦娥身为女性,便于与同性沟通之故,才衍生出“男不愿月”之说。灶王爷为男性,因男女有别才有“女不祭灶”之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每逢皓月当空清辉洒地的中秋之夜,吃罢晚饭,祖父祖母便张罗着在院子里摆上供桌,上置月饼、柿子、石榴、枣、梨等“五色供品”,月饼则置于供品之正中。如今想来,民间选用这五样东西作供品,大概是都有红红火火的色彩、团团圆圆的外观、甜甜蜜蜜的味道吧。等一轮圆月升起后,庄严神圣的愿月仪式就要开始了。在民间的诸多节日祭拜习俗中,愿月的仪式最简单,礼节最少,无需焚香叩拜,不用设供奠酒,只是女主人端起盘中的月饼或者水果,心中一遍遍默念着对月奶奶的感恩,或者口中念念有词地祷告着:“八月十五月正圆,月饼西瓜敬老天,敬得老天心欢喜,一年四季保平安”之类的吉祥语,为月奶奶送上一份美好的祝福祝愿,期盼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花好月圆,全家平安。毕竟,亲切和蔼的月奶奶就像是自家人一样,正所谓“熟不拘礼”,祭拜月奶奶自然少了许多俗套和路数。愿月之时,我抬起头痴痴地望着夜空中的月奶奶,老人家端坐在云端之上,享用着子民们的祝福祝愿,总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模样。

愿月毕,一家老小围坐一起,将月饼分而食之,以示“团圆”。吃完月饼,开始品尝水果,一边品味节日食品,一边赏月话家常,尽情享受月朗气爽、家人团圆、其乐融融的节日气氛。不过,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儿,孩童们没有这份闲情雅致,他们关心的是香甜可口平时难得一见的月饼。贪吃的我大口吃着月饼、水果,依偎在祖母的怀中,听着祖父讲述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和传说,或者祖母念叨的“月奶奶,黄巴巴,八月十五到俺家。俺家有个大西瓜,让您吃,够您拿,您得保佑俺全家”的古老童谣,不知不觉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逢佳节倍思亲”,流光飞逝,斗转星移,如今,中秋节古老的愿月习俗已被遗弃,只是一些偏僻地方偶尔会有,但是八月十五吃月饼,走亲串友,以及庆丰收、乐团圆之俗却被保留了下来,传承至今。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