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如诗如画龙潭峡
给“道歉”一个成长期
谁没有张嘴借过
品嚼书香生活
湖岸听风
夏夜二章(七律)
史海泛舟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5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谁没有张嘴借过

 

□ 袁占才

人这一辈子即使不缺钱,也总有缺东西的时候。急等用呢,商店早打了烊,买是买不来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敲开隔壁邻家的门,轻启尊口,借上一借,十之八九,人家是会慷慨给你一用的。

不要说人情薄似一张纸。在老家,人都厚道,厚道得不分彼此,感情皆深,深似庄西铁篱寨树下看不见底儿的潭水。谁家有事,家家帮忙,有钱出钱,有力给力,有物送物。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如今,离家40余年,小村庄那300来口人,见哪一个,仍觉着亲,亲的因由,是几乎借过家家的东西用。一个“借”字,把我们的感情粘连在一起了。

老家庄儿名叫张飞沟。村子不叫村子叫庄儿。每每是上庄儿借下庄儿的,庄儿西借庄儿东的,张家借李家的,孟家借袁家的。你借我,我借你,借来借去,借得民风醇厚古朴。方圆几十里,人都说,张飞沟,那庄人好呀。好在哪儿,别人不一定清楚,我清楚。

那时,家家不垒院墙,不出远门不锁屋门,去邻家串门,出入随意如自家,借东西无须说客套话,好一似唱戏不拉过门调儿,管你人在不在屋,拿了就走。东西用过了,也有忘还的时候,主家一问,就又问回来了。很多时候,大人懒得动腿,就吩咐小孩子:“去,上你伯家把铁锨拿来。”小孩子乐颠颠跑出去,眨眨眼就拿回来了。小孩子不知道爷叔奶婶的名字,却是爷叔奶婶一个劲儿地叫,叫得你一脸灿烂,叫得你不容拒绝。孩子们若是拿不回来,保不齐是“大年初一借笊篱”,人家也正用呢,那就再换一家借,没有借不来的理儿。

农家日子恓惶,吃了上顿没下顿,总是缺这少那。关键时刻,谁没有张嘴借过别人家东西呢?去借,却避开 “借”字不说,只说拿去用一用使一使,面子上好多了。本质上还是借。

最常借的是生活生产用品。该做饭了,没了火柴;该炒菜了,没了油盐;锅烧滚了,缸里空空。贼来不怕客来怕,有客来,想煎个鸡蛋招待,鸡窝里只有热嬔的两个,不够。母亲后悔昨儿才进城,把积攒了半个来月的鸡蛋卖了。自家不舍得吃,但谁能料到今儿会有客呢?母亲就让我到贵婶家借。借几个还几个。甭管借的大还的小,还是借的小还的大,都是自家养的鸡嬔的。

水桶也是庄儿上常借的物件。满庄儿好几十户人家,没几户置办水桶。我家人口大,常年备着一个,半庄儿人家都用。和着清晨唧唧喳喳的鸟叫声,吱吱扭扭的辘辘声,咿咿呀呀的担水声就响彻半庄儿。我家的水桶我家先担,然后排了队似的,张家用了孟家用,一直用到日头上大高,扁担才被挂到墙上歇息。桶是不知道疲累的,“累”得很就漏了,漏了再补,再换,父母也并不说什么,但对驴就不同了。我家喂了一头瘦驴,也免不了人借。那时候磨面是石磨,驴蒙了眼睛在磨道里不停地走啊走的,一走大半天。遗憾我家的驴负重大半天,常又饿着被牵回来,把母亲心疼得不行。有一次母亲实在看不过,说邻居:“这是驴,是人,早使趴下了,您不会把驴喂喂?”话出口,母亲又想想,人家不喂驴,没驴槽,没草料,怎么喂?往后就再不说了。

农家里,常借的物件是农具:铁锨木锨镰头,杈耙扫帚牛笼嘴;还有借新衣服穿的,借自行车骑的。借新衣服多是走亲戚穿,借自行车理由多。庄儿上匡叔家,攒了多年劲儿,买了一辆自行车,永久牌的,到家里,用胶带把车梁缠了又缠,爱惜得自家都舍不得骑,轻易是不愿借人骑的,不借,又怕邻居们说吝啬,就定下规矩:下雨天不借,骑超过30里不借,不办急事不借;若是相亲,什么时候借都中。果然,一辆自行车,成就庄儿上好几桩婚姻。

那时候,真正借钱的不多,遇翻不过去的火焰山了才借钱。光棍张伯曾向我母亲借了一毛钱,进城办了4件事:5分钱灌了一提煤油(大概2两吧),2分钱买了一盒火柴,2分钱买了针头线脑,剩下一分钱,狠狠心买了一根梅花牌香烟。吸一根梅花烟就算是奢侈享受了。

许昌产的梅花烟和南阳产的白河桥烟都是两毛钱一盒,拆开来散卖,还是一分钱一根。

别小瞧了 “借”字。借者,是有了困难;被借者,是非功利性的,不计成本的。这是很温情的一个字,其原意乃暂时一用,你帮过他,他又还回来,相互间没有一点损失。借者举手之劳,还者心怀感恩,一借一还,鸟一样掠过天空,留下一缕缕纯朴的清风。

现今,人们兜里有了闲钱,家家一应日用品必备,借物的少之又少了,人们似乎对于这个“借”字的感情和感受淡化了许多,不到万不得已羞于出口,害怕说出来脸掉地下。要借就冠冕堂皇地借钱。借钱却需要立上字据,付上利息,无形的,借字后面附加上了一个“贷”字。相反,又有多少有钱的主儿,扶危济困,慷慨解囊,无私捐助,比借又高尚了几许?!

人难免有过不去的坎儿,谁也不愿意与借打交道,愿意与借打交道的,一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他们可以借一缕月光安享心灵,借一炷清香寻访诗魂;二是聪明人,不断地在借势、借智、借力,成就自己。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