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庆祝建市60周年·城市记忆
3上一版
 
生活变化看今昔 芝麻开花节节高
四处组织货源,一月在家待不了几天
难忘舞钢公司第一炉钢水出炉那刻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6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处组织货源,一月在家待不了几天

讲述人张景芳 本报记者 吴学清 摄
 

讲述:张景芳 □整理:本报记者 吴学清

张景芳是宝丰县人,自幼识文断字。洛阳复旦中学高中毕业后,17岁的她到新乡做了一名小学教员。1948年,她应征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特种兵部队的一名战士,曾两次赴朝鲜作战。

1955年,张景芳转业到地方,成为一家纺织品公司的会计。时过8年,33岁的她追随着丈夫的脚步,扶着年老的婆婆、携着3个未成年的孩子,第一次踏上平顶山的土地。

初来平顶山时的景象,张景芳历历如昨。那时车站还在五条路,售票厅没有玻璃没有门,甚至连条凳子都没有,空荡荡的,很少能见到人。

张景芳一家雇了一辆三轮车,把行李拉到了市商业局分的一间房子里。“3间房子住3家(人),我们那一间连行李都放不下”。

她被安排在市商业局做财务工作。“啥也没有,就一个剧院和一座商业局的三层楼。”张景芳在回忆当时的城市面貌时说,“整个城市就像农村,到处是麦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平顶山和全国一样,物资匮乏。“啥都不好买,自行车、缝纫机、白糖……全要票。”张景芳说,要想做件衣服,得一家人的票凑起来才够。

百货公司负责下面所有商店的商品供应。张景芳的老伴儿白新周时任百货公司副经理,主持公司全面工作。一般业务员外出组织不来货,白新周“不管天冷天热,马上就走”,上海、北京、哈尔滨……四处组织货源,“(货)要不来的时候必须出去要,一个月在家待不了几天”。

张景芳说,老伴儿工作起来“不知道休息、不知道顾自己,只要能动就上班,不仅和普通职工一样干,而且要比普通职工干得多”。

“不分办公室和家,一天到晚都是忙工作。家门口车子(自行车)经常扎(停)得满满的,都是各公司来找他谈工作的。邻居们都说,白新周的家最好找,一看门口停放的车子就知道是他家。”

即使是在商业系统工作,张景芳一家在购买商品时也没有“占到多少便宜”。张景芳和老伴儿忙于工作,家中的生活基本上是大女儿白建伟打理。1966年,白建伟才十几岁,为了买上几尺当时流行的“涤卡”和“凡尔丁”布,她和小伙伴们一起在纺织品商店排了一晚上的队。白建伟说,“排队排得想打架,结果排到第二天早上,大人一下子涌到了前面,小孩子给挤一边去了……好不容易挤到前面,营业员嚷嚷着‘卖完了卖完了’,人就散了。”

1972年,张景芳调入刚刚组建的市外贸局,负责物价、计划、财务等工作。当时全市从事外贸出口的工作人员也就几十个人,出口商品仅仅限于麸皮、陶瓷、蚕蛹干、皮箱、皮带和猪肠衣等,所换外汇有限。

现在,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00余家,出口产品达到240多种,贸易伙伴分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聊及全市外贸事业发展,老人表示想想都令人激动。

1991年,张景芳离职休养。如今,老人四世同堂,儿辈孙辈重孙辈一大家人十五六口,在孙辈中出了好几个大学生,其中还有两人留学英国,家庭和睦、其乐融融。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