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旅行盛行的时代,什么样的旅行才算得上完美呢?也许有人会认为,只要一路美食美景相伴便是完美旅行。但其实,一个完美的旅行还应该有优质的睡眠。
众所周知,旅行避免不了舟车劳顿、跋山涉水,如果在旅途中睡不好觉,每天顶着一对熊猫眼,相信再美丽的景点和再好吃的东西你也无心欣赏、品味,所以,一个优质睡眠是保证我们健康开心旅行的首要前提。
然而,不少人在旅途中经常睡得不安稳,甚至在旅行归来后,由于睡眠困扰体力透支,使得生产力下降,白天工作无精打采,哈欠连天。那么,旅途中该如何做才能睡个好觉?
交通篇
根据旅行距离的长短,我们会选择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出行,可是无论是乘坐安全系数最高的飞机、沿途可看很多风景的火车还是在海上漂浮的邮轮,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睡觉这个问题。要知道,在交通工具上睡觉可是一个大难题,那要怎样做才可以在交通工具上任性睡呢?
火车睡眠问题
人们常说坐火车时可以看尽人生百态、听尽百姓心声,由此可见火车是一个嘈杂的地方,那些浅睡眠的人尽量不要选择坐火车,因为火车里的吵闹声不是你的耳塞所能盖住的;如果一定要坐火车,最好结伴,这样就不用担心财物安全问题了。另外,火车上的睡眠不讲究数量,不宜久睡久坐,尤其是硬座时一定要带上U形枕和外套,要保证自己不腰酸背痛,不受空调影响。
飞机睡眠问题
飞机经济舱的座位比火车的座位还要狭窄,故活动非常不便,想要稍微调整睡姿是一件比较难的事,不过这个难题只需一个小小U形枕便可马上提升舒适度;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眼罩和耳塞,上机前选一个靠近窗边或者远离厕所的好座位还可以减少被其他乘客打扰的次数。
邮轮睡眠问题
邮轮最大的特点就是睡眠空间相对于飞机和火车来说比较大,但是很多人却有着不同程度的晕船现象,也让入睡变得不是那么舒服。换言之,要想在邮轮上获得好睡眠,防止晕船就事半功倍了,因此建议坐船前不要饱食或者空腹,最好随身带上晕船药。待处理好晕船问题后稍微活动一下,就可以有效提高邮轮上的睡眠质量了。
吃什么有助于入睡
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吃到的食物当然也不一样。如果是坐飞机出行的,机上食物选择相对较少,最好选择喝牛奶或者温水,不要喝咖啡;如果是坐火车的话,可以在火车上购买一大包的红枣或者葵瓜子慢慢吃;如果是乘坐邮轮的,可以前往邮轮上的自助餐厅吃上一些新鲜水果,晚上睡觉前还可以喝上一小杯红酒或者醋。
酒店篇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可是出去旅行,就不能继续住自己的“狗窝”了。所以,旅行在外住酒店时,又该如何应对那些倒时差、认床、浅睡眠等问题?
倒时差问题
平时在家都有可能睡不好更不用说倒时差问题了,不过千万不要因为倒时差而不睡觉,倒时差的同时一定要结合身体疲劳程度来决定睡眠时间。此外,不一定要到达目的地才开始倒时差,可以在坐飞机或者火车的过程中合理计算原地、目的地的时差以及飞行时间并开始倒时差。
认床问题
认床问题相信是很多成年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而认床多被认为是心理上的依赖,所以要解决认床问题就该从“心理上的依赖”着手,换句话说,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酒店的床上用品换成你熟悉或者习惯的床上用品,比如携带一张单人床单、换一个适合自己的枕头、调节室内灯光等。
浅睡眠问题
浅睡眠的人一般都是容易入睡又容易醒来的人,因此,安静是保证睡眠连续性的关键。首先,预订或者入住酒店时尽量选择远离电梯、不面向游泳池的房间,安静的房间是防止醒来的前提;其次是在睡眠过程中可以戴上眼罩、耳塞等,进一步避免受外界声音的干扰。
吃什么有助于入睡
酒店一般都会提供不同种类的饮品、肉制品、方便食品等,那么我们就要好好利用酒店的食品资源为我们的睡眠服务。在睡前半小时可以喝上一杯热牛奶或者饮上一杯红酒,都是可以促进睡眠的,同时还可以吃上一根具有“安眠效果”的香蕉。顺便一提,在酒店住时还可以来一次安神助眠的睡前按摩。
安神助眠“小神器”
U形枕
很多人在旅途中或者酒店里都睡不好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枕头不舒服。虽然部分酒店会提供四个枕头供我们自己调整适合自己的高度,但是仍有人睡不习惯酒店提供的枕头,这个时候只需将一个U形枕平放在枕头上,垫在头下便可瞬间提升舒适感。另外,坐车途中可以放在脖子上缓解疲劳。
暖宝宝
许多出去旅行的人会选择坐飞机、高铁、火车、大巴等,但是这些交通工具基本上全程开放冷气,睡眠容易受到冷气影响,所以根据《黄帝内经》中“头寒足热利于眠”的理论,我们可以带上一些暖足贴、暖宝宝等。
智能睡眠产品
目前,市场上针对全方位改善睡眠还推出了一些智能眼罩、智能催眠喇叭等睡眠产品。据说,智能眼罩不仅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睡眠还可以帮助倒时差,而智能催眠喇叭则会一边让我们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一边闻着精油散发的香味使我们迅速进入放松状态。
随身床垫
那些住不惯酒店的人绝大多数是因为酒店陌生的床上用品,为了获得好睡眠,除了一个合适的枕头,我们还需要一个舒服的床垫。因此,不妨随身携带一款便易收纳、适宜出差和旅行等不同环境的床垫,让你出游在外也找到“家”的感觉。
(毛静 李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