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谒杜甫故里
临江仙·白龟秋夜
永久的思念
给父亲洗脚
紫云散记
黑狗欢欢
休憩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2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紫云散记

 

◎张译方

为了看紫云山红叶,我们起了个大早。踏着积雪覆盖的山路,小心翼翼地拾阶而上。远远望去,远山凝重,近山鲜嫩。槲叶飘摇,红叶漫舞,宛如天际燃烧的火苗,在经历了春的吐絮,夏的繁绿,秋冬霜寒之后,遍山槲树以极大的热情,把整个紫云山装扮得殷红热烈。翠竹白雪点缀其间,恰似一幅油画。

“残雪西山尚未晞,更逢晴日送光辉”。一束晨光从叶缝里洒落下来,头顶上立刻幻化出一顶五彩洒金的巨伞。红色是槲树林的基调,虬枝上的积雪,点缀在氤氲霞色间,晶莹剔透,越发显现出阔大叶片的通红透亮,叶脉历历可数。你靠近它,抚摸它粗糙的树干,仿佛看见生命的汁液循环不息;你用耳朵贴近它,可以听到那来自根部的生长节律,春夏秋冬来复去,自然,和畅,勃发,浓郁。有资料说,当年明朝户部尚书李敏在此间修书讲学时,看到百姓烧柴困难,下令栽种槲树为百姓取暖。槲树其貌不扬,躯干弯曲,但耐干燥贫瘠,木材坚实,槲叶可止血亦可养蚕,皮可治痢疗疮,树干烧成木炭可作火药。它不似杨树挺拔,不比青松伟岸,但在缓慢的生长中凝聚了生命的密度和高度,这不正是李敏心系百姓的朴素情怀吗?槲叶始发嫩紫色,轻柔若烟霞,所以有紫云之称。待长成,巴掌大,呼呼摇风,满谷清凉。端午时节,家家采了,裹了白米红枣蒸,味溢乡里,别有一番风情。

一只白色的野兔在雪间气定神闲,很享受地嗅着一片硕大的槲叶,在离我们十来步远的地方,眨着眼睛,向我们致意。刚刚举起相机,它晃动了一下蓬松的尾巴,嗖的一声消失在茫茫林海,只留下一串可爱的爪印,恰似一串无限延长的省略号……

踏雪前行,绕过一方岩角峥嵘的怪石,穿过一湾潺潺清溪,晴日之中冰雪消融,掬一捧那微冒热气的清泉,感受温柔和无声的力量。眼前矗立两棵高耸入云的古柏,是李敏当年亲手所植,历经六百年沧桑依旧生机盎然。穿行在书院数十亩翠竹林中,微风拂过,竹叶上的积雪簌簌飘落,仿佛听到李敏在低吟“何时一借阳和力,沛做甘霖润百腓……”

紫云之胜,胜诸人文,灵山秀水,人才辈出。“对晴雪紫云,领略春秋风景;读诗书经典,纵观中外古今”。走近紫云书院,森森古意扑面而来,厚厚积雪覆盖着红瓦,古朴的铺地青砖,古香古色的八仙桌,原汁原味的黑圈椅,凭窗远眺,看冬鸟在雪枝跳跃,听清风从林间穿过。凝望李敏蜡像,他清癯的脸上荡漾着慈爱。我像是听见先生传授理学抑扬顿挫的声音,我像是看见书画家挥毫泼墨时洒脱的神情,我像是感觉到士子云集时浓浓的学术氛围。紫云书堂点灯夜读的松明早已熄灭,就连几经修复的书院本身也已随岁月的变迁显得简陋矮小,但它像一个人,一个勤奋苦读的学子,在寻找消失了的弦诵之声,寻找李敏们留在这里的古朴情怀……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