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献(河南舞钢)
古代的钱币有很多种材质,金币、银元、铜钱等。这里要说的与它们都不同,是泥钱,用胶泥做成的。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学习用具多是自家人动手制作的,不到万不得已是舍不得花钱买的。书包是母亲从箱子里扒出一块花布头,坐在煤油灯下一针一针缝制出来的;写字板是父亲跑到深山里找来一块青石板,用磨刀石蘸水千辛万苦打磨出来的;粉笔是我和同学结伴到矿洞里捡来的“面石”;数数器是我用胶泥亲手制作的。
那年我刚上小学,阿拉伯数字好像和我有仇,不论如何亲近它总是“两张皮”,一做算术题就需要十个指头来帮忙,完成一次算术作业十个指头伸伸屈屈比大脑都累。时间久了指头不够用,老师就让我们做泥钱用绳子穿起来代替指头。
泥钱做起来很简单,原料是胶泥,工具只需要两个方孔铜钱和一根小木棒。那时候爷爷的烟袋坠就是方孔铜钱穿成的,有上百个,沉甸甸的,那是爷爷的宝贝,天天不离身。那串铜钱不知道是啥时候绑在烟袋杆上的,磨得光溜溜的,上面的字很清晰,有唐朝的开元通宝,宋朝的太平通宝,更多的则是清朝康熙、乾隆、道光时期的钱币。爷爷从烟坠里给我挑了两个品相好、字号相同的钱币让我做泥钱的模具。村后的小水沟里就有胶泥,是做泥钱的最好原料,随便去挖。怕用胶泥做成的泥钱干裂碎掉,我们找来棉花撕碎了掺在胶泥里,用石头反复砸,用手反复揉,然后把和好的胶泥搓成长条,再切成均匀的泥剂儿,压扁后用铜钱夹起来,钱孔中穿一根小木棍,两手挤紧在平板上骨碌几下,泥钱就做好了。做好的泥钱就摆在太阳地儿里晒,每天翻个面儿,等到干透了用母亲纳鞋底的线绳穿起来,一串佛珠似的数数器就做好了。每天装在书包里带到学校,一做算术题就把它拿出来拨弄来拨弄去。作业本里老师打的红对号都是它的功劳。
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孙女也走进了学堂。看看孙女的学习“装备”,想想我们那代人的“行头”,真是“鸟枪换炮”了。孙女这代人算是赶上了好时代,一出生就掉到了福窝里。无忧无虑地长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早早为他们选好了学校。学习用具也都是父母扒拉着手机提前网购的时髦货,没有一样是自造品。就拿孙女来说吧,书包是多功能双肩背包,放水杯的地方,放书本、文具的地方,分得清楚明白,就连女孩放首饰的地方都有。包内有兜,包外有袋,分区收纳,方便得很。孙女的写字板是液晶智能的,带有语音提示和笔顺纠错,书写与显示同步,练字与乐趣一体,而且轻便环保,便于携带,还不耗材,是练字的好帮手;孙女的铅笔刀是自动的,铅笔往削孔里一插,开关一按,呲呲转几下拔出来就能用,而且不断铅,用起来省劲儿又安全;孙女的数数棒是规整的小方木棒,有多种颜色,在加减运算中拿出不同颜色的数数棒可以代替不同的事物,使抽象的数字直观化,比泥钱先进太多了。
时光是一个魔盒,它可以收藏过往,也可以倒出未来。我和孙女两代人的学习用具都出入在这个魔盒中,最终化作时代差别存在大脑褶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