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追根溯源说饸饹
家乡的那条路
一个家庭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2年11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根溯源说饸饹

 

◎萧根胜(河南郏县)

到过郏县的人,有两件事会终生难忘。

一是“郏”字。这是仓颉专门为中原小邑郏县造的一个字。对于“郏”,《新华字典》里只有一句解释:“地名,郏县,在河南省。”1955年,毛泽东主席在为郏县的典型材料作批示时,用彩色笔特意圈起“郏”字,以引起工作人员对这个生僻地名的注意。

二是郏县饸饹面。在郏县乃至河南有一句流行语,“到郏县没吃饸饹,就等于没有到过郏县”。

山西晋城、大同,河北邯郸,甘肃庆阳、平凉,陕西延安,宁夏吴忠的盐池以及内蒙古的乌兰察布等地均有吃饸饹面的传统,制作和食用方式大同小异,唯有郏县饸饹面让食客“吃了忘不了”。

郏县饸饹历史久远。在郏县,从店家手中接过不到十元钱一碗的饸饹面,坐下开始吃,面吃完,故事半天也听不完。

相传,商纣王时期,苏妲己由兄嫂护送前往朝歌,途经获嘉,妲己之嫂颇通玄术,夜观天象获知将有妖魔不利于妲己,于是下厨用面粉佐以驱邪之物做了一碗面给小姑送去,在门口看到受石矶娘娘之命来秽乱殷商的九尾狐狸精正在吮吸妲己元神,惊惧不能言。九尾狐笑吟吟地问嫂嫂所端何物,其嫂喃喃道:“活啦,活啦……”“活啦”最终演变为今天所称的“饸饹”。

西晋刘伶被罢官后流落到获嘉县亢村,晚年开了一家饭馆卖饸饹面,并将饸饹面的传说写成趣文悬挂在店面内,食客渐多。刘妻对其改良,这种面食遂传至太行南北、黄河上下。

最有群众基础的传说是汉高祖爱妃薄姬为郏县人,将荞麦饸饹引入宫中。薄姬死后葬于郏县黄阜岗下的蓝河岸边,因护冢人、祭祀人久居而成集镇——冢头。护冢人将薄姬常食的饸饹面制作技术从宫中带至冢头,世代相息,千年不断。目前,冢头镇有饸饹店数十家,家家生意红火。周边禹州、襄城等地的人乘车几十公里专程来冢头品尝饸饹,到冢头学习饸饹制作技术的后生亦络绎不绝。

除传说外,有史料记载的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在郏县品食饸饹。《郏县志》载,唐宪宗元和九年蔡州刺史吴元济反唐,韩愈随军平叛,生擒吴元济。归途夜宿郏县城西神龟驿站,也就是今天的郏县薛店镇,“食郏河漏”,并题《宿神龟招李二十八冯十七》诗。“河漏”《辞海》有解:“饸饹,我国北方一种面食,亦称河漏,又称‘活络’。”《郏县志》另载,崇祯十六年,明朝三边总督孙传庭带兵入关与李自成作战,在郏城东南为义军所败,孙传庭突围西窜,随军携带的几部桦木饸饹机为郏县百姓及义军所得。饸饹面遂在郏县传开。

至于其他郏县饸饹的来源,就更多了,有山陕商人通过万里茶道把饸饹面带入中原之说,也有陇西回族兄弟把饸饹带至郏县之言,但从历史地理上考究,用荞麦面做饸饹是北方旱作农业区一种地域性的无奈选择。处在八百里伏牛山与黄淮海平原交会处的郏县土地肥沃,盛产小麦,上世纪初制作饸饹已由荞麦面改为小麦面。北汝河穿境而过,土肥水美,郏县红牛和大尾寒羊两个独特的畜产品为当地民众膳食改善提供了优越条件。以前的郏县饸饹多用羊杂碎,现在基本上是全羊汤浇鲜羊肉,这与北方的素饸饹、捞饸饹、凉拌饸饹已有本质上的不同。尤其在讲究养生保健的当下,全羊汤饸饹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和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加上店家用绵羊油脂调制的独特辣椒油,“郏县饸饹”成为当地独有的美食。

郏县有“饮食六绝”:茶水、牛肉、饸饹面、烧鸡、三炖、豆腐菜。虽各有特色,唯饸饹面独树一帜。目前郏县城有饸饹面馆200多家,从业者数万人。不少老店门前挂起培训班的牌子,全国各地餐饮爱好者蜂拥而至,目前已培训十余万人。南至三亚,北至漠河,均有郏县饸饹面专营店。随着电商的兴起,郏县饸饹面更是行销全国,走向世界。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