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我们的新时代·我的十年
3上一版  下一版4
 
见证城区发展 喜添新车新房
享受惠民政策 爱心回报社会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2年8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见证城区发展 喜添新车新房

李军义给桂花树松土
 

讲述人:李军义

年龄:57岁

身份:农民

□本报记者 吕占伟 文/图

8月9日上午,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湖滨路街道郑营安置小区的家中,57岁的李军义在客厅内拾掇自己种的月桂。120平方米新中式装修风格的新居宽敞明亮,新式家电、家具一应俱全,李军义直言:“很享受这样平静的生活。”

李军义是郑营村的村民,种过地,开办过预制板厂,在去年该村实施的整村搬迁上楼工作中,他和母亲以及儿子三人分别选中一套三室新居,改善了住房条件。10年来,他还新购置了一辆SUV汽车,协助儿子开办了电商实体店,见证了示范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勤劳奋斗有眼力,加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李军义带领他的家人享受到了社会发展的红利。”郑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郑海涛说。

以下是李军义的自述——

协助儿子创业

我年轻时一直在家务农,直到2004年,借着示范区发展建设的“东风”,我跟人合伙在村里开办了一个预制板厂。当时,示范区的建设如火如荼,房地产及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力度大,不少单位和小区的建设都用过我的预制板。开办预制板厂的4年间,每年销售纯利润20多万元,2008年因为修建大香山路,我停办了预制板厂。

儿子李康因酷爱电脑,于2012年开始在家自主创业,涉足电商经济。后来,在我的协助下,他在示范区租了一个200平方米的仓库,根据市场需要进货包装后,借助发达的物流网络发往全国各地。我们卖过渔具、扫地机、车载U盘等,销路一直不错。

搬迁住进新房

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以前七口人常年住在10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2008年,我的父亲去世,后来两个女儿相继出嫁,儿子也于2012年结婚,我就把老房子装修了一下,算作孩子的婚房。去年9月,郑营村实施整村搬迁上楼,我们一家5口人选中了3套新房,均是三室。老母亲住一套,我和老伴儿住一套,儿子儿媳住一套,一家人的住房条件终于有了大的改善。

10年来,我也见证了郑营村的发展和村容村貌的改变。

一直以来,村里由于地处山地,地下水位较深,水质比较硬、水垢大,有时天旱甚至要到别的地方找水吃。2016年,在政府部门的关怀下,村里用上了自来水,彻底告别了吃水难的历史。

交通方面,以前村里除了主路是水泥路外,其他都是土路,下雨泥泞不堪,刮风尘土飞扬。随着示范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和路网、安居等各项工程的推进,村里相继修了柏油路,安装了路灯,新建了广场、游园等活动场所,如今的郑营安置小区可谓郑营村的升级版,村民陆续住上了楼房,楼院整洁美观,家家都用上了清洁高效的天然气。

很享受自己的生活状态

10年来,我代步的小轿车从二手桑塔纳到斯柯达昊锐,去年7月又买了一辆途昂,儿子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也拥有了一辆奔驰轿车。10年间,我跟朋友去看过云南的玉龙雪山和洱海,到江西婺源看过油菜花,还到北京等地旅游过,让我这个普通农民大开眼界。

去年搬进新居后,我从网上买了十几盆景观植物,从此喜欢上了养桂花,养了檀香月桂、佛顶珠、天香台阁、日香桂、红花月桂等多个品种,每天侍弄观赏花草让我的心平静安宁。

现在,我的老伴儿在附近一所高校的物业公司打工,离家近,还能照顾上了年纪的母亲。如今我很享受自己的生活状态,也很珍惜拥有的一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