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高考记忆
3上一版  下一版4
 
难忘窑洞里备考
二姨送来复习资料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2年7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忘窑洞里备考

退休后,楚文玉仍然保持着爱看书的习惯 本报记者 牛超 摄
 

讲述人:楚文玉

年龄:64岁

参加高考时间:1977年

1978年

单位:市教体局

每一个参加过高考的人,都有一段独一无二的记忆,我也一样。我当年是以同等学力的身份参加的高考,过程虽然一波三折,但很庆幸,我圆了大学梦,为我们当地的孩子树立了榜样。

准考证风波

我老家在河南省荥阳市贾峪镇上湾村,原以为这辈子都要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没想到生活迎来了转机。1977年11月的一天,邻居朱建华找到我,说今年恢复了高考,邀我和他一起报名,说“只要有高中学历或同等学力的都可以报,生产队就有初中生报名。”在他的鼓动下,我到大队开了证明,和他一起到贾峪公社报了名。

报完名,对方给我发了《致广大考生的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热血沸腾,记忆犹新:“辉煌的时代激励着我们,美好的明天召唤着我们。伟大的祖国为我们开辟了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真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那年高考,从报名到考试,时间非常短。印象中,也就一二十天吧。我们公社对这个事很重视,考前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请语文、数学老师为我们答疑解惑。在公社大礼堂里,两位老师各占一方,站在桌子上,周围围了一大圈学生,大家的求知欲都特别强。

考前还出过一个小插曲,当年高考,我虽报了名,却没写文科、理科。考试前一天傍晚,我去考点领准考证,发现是理科准考证,当即傻了眼,因为我一直都在努力复习文科的内容。

考点的老师得知我的情况后让我留下两张照片,说把我的情况向上面反映一下。这一夜,我忐忑不安,辗转反侧。第二天,我气喘吁吁跑到考点,见到那位老师,他已为我办好了临时文科准考证,我心里感到暖暖的。我语文成绩不错,数学成绩差,虽然进入了初选,最终还是落了榜。

边育苗边学习

落选后,我又回到生产队干活,负责用火坑培育红薯苗。白天,我烧炕、测温、担水,向苗坑里洒水。晚上,我就住在窑洞,我们家离窑洞有1公里多。为了复习,我晚上将书带到窑洞里看。记得一天夜里,因为抄笔记,吸得满满一皮囊墨水的钢笔很快没墨水了,为了吸墨水,我前后往家跑了三趟。

备考期间,公社高中进行了插班复习生考试,我考上了。五一节过后,育苗结束,我来到公社高中,当了插班复习生。一个亲戚家离学校比较近,腾出一间小屋让我和一个同学住。酷暑蚊子多,夜里学习时我将毛巾用凉水浸湿后包在头上,然后将脚放在一个凉水盆里降温。午间,我爬到柿树上看书。数学不好,我就牢记公式,多做例题勤练习。就这样,我苦战了两个多月,没换过衣服,没理过发。

全村人的“骄傲”

1978年的高考7月下旬举行。考地理那天中午,因为太累了,我在屋里睡着了。没有钟表,一觉醒来,我觉得不对劲,撒腿就往考场跑,差一点没赶上考试。

那一年,我以总分315分的成绩被郑州师专生物专业录取,成为我们大队恢复高考后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自此,我也成了我们村的“传奇人物”。很多家庭以我为榜样,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

1981年9月,我大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平顶山市十一中任教。1985年初,被调到市教育局搞宣传工作直到退休。回头想想,正是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我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本报记者 牛超 整理)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