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王春焱
年龄:64岁
参加高考时间:1977年至1979年
单位:河南城建学院
我是鲁山县马楼乡燕楼村人,历经1977年至1979年的三次高考,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迈入郑州大学的校门。
两次铩羽而归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公布恢复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当年我19岁,正在村里的生产队劳动,从广播喇叭中听到消息后,第一感觉是“不相信”。
确认消息后,我作为文科生报了名。当时,我的高中课本早就被父亲卷烟抽了。父母皆为文盲,虽然家里就我一个孩子,但是对我放任自流。我报名后四处找书,一边劳动,一边备考。当年文科高考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在既无复习资料也无考试大纲的情况下,我复习一个多月就上场了。
当年的高考时间是12月的7、8、9日。由于考场不足,我在马楼乡政府所在地的一个小学考试。考场内四五十名考生,坐得比较拥挤,监考挺严格,还有武装人员在外把守。考场作答用的钢笔,结果当年考得不理想,没通过“预选”,就又回乡劳动挣工分了。
事后我分析失利原因,一是高考停考十几年,考生数量多,录取难度加大;二是自己放下课本时间太久,知识储备不足。
1978年7月7日至9日,我再上高考考场,由于准备仍不充分,考了200分,又落榜了。
终于金榜题名
1978年高考失利后,我们大队有个女教师回家生孩子,我就当了代课教师。春节期间,邻村比我年长两岁的张亚东突然辞去教职,忙着复习高考,受他的影响,我也结束了代课生涯。1979年3月12日植树节当天,我正式回马楼乡高中复习备考。
张亚东的数学好,我的语文好,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彼此进步都很大。
1979年的高考开始考英语,但不列入总分。当年,河南省教育厅编印了一套复习材料,包含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我还没看完,就上了考场。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年高考有一道数学题是求证勾股定理,我是利用勾股定理和余弦定理之间的联系完成证明的。这道题的解题方法还是我在上高中时听老师讲课得来的灵感。
高考放榜前,我就预感自己能考上,因为核对考题答案时感觉发挥得还可以。成绩揭晓,我考了314分,超出一本线14分,能上个一般的重点大学。可是我不想出省,当时没人专业指导填报志愿,老师说郑州大学招生人数较多,我就听从建议填报了郑大,成了该校1979级经济系学生。当年,张亚东也考上郑大数学系,后来成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名教授。
高考改变了我们的命运,让我们“跳出农门,跃入龙门”。大学毕业后,我也被分配到不错的工单位,先后在平顶山市委党校、市质监局等地工作,顺利在城市安家,娶妻生子,最后在河南城建学院的正处级管理岗位上退休。
如果不是高考,很难想象我的人生会是什么模样。
(本报记者 吕占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