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剃头匠
货郎担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2年5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货郎担

 

◎李国献(河南舞钢)

儿时的记忆中,我们那个小山村里常有卖货郎的身影,他们肩挑担子,手持拨浪鼓,沿街走巷兜售日用杂货。这些买卖人被称为“货郎担”。

货郎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那交通闭塞供销不畅的年代曾给乡民带来很多便利,深受百姓欢迎。尤其是那些小朋友,只要听到货郎担“咚咚”的拨浪鼓声,就一溜烟跑回家找些碎铁烂铜换糖吃。货郎担一到村里,就像平静的湖水中丢入了一块儿石头,击起层层波浪,村民像看“耍猴”似的把货郎担围个水泄不通,有买东西的,也有凑热闹的,气氛犹如过年。一阵讨价还价后,村民和卖货郎“各得其所”,然后一哄而散,卖货郎又挑起担子摇着拨浪鼓走向另一个村庄。

货郎担历史悠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流通方式的落后为他们创造了生存空间。他们是商务运行体系中最底层的小人物,在供与需狭小的夹缝中用一双脚板架起了一座简易又牢固的桥梁,为千家万户输送生活所需。他们独特而又充满戏剧性的人生吸引着历代文人的关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就有货郎担的身影;南宋李嵩的《货郎图》把货郎担描绘得栩栩如生;现代著名歌唱家郭颂演唱的《新货郎》红遍了大江南北;春节民俗表演中也有挑着担子东摇西晃的货郎担。

从北宋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各个时期都有货郎担走街串巷踩平的路径。他们挑着担子迎来日出,送走晚霞,冬冒严寒,夏顶酷暑,在那熟悉的乡间小路上,用沉重的步幅反复地丈量着,疲惫而孤单的身影飘来飘去。他们是跳动在城乡时空中的一个符号,标识着一个时期民族经济发展的示意图。货郎担的形象在城乡居民眼里略显“灰色”,这是他们对商道文化认识的肤浅,曲解了货郎担“斤斤计较”的商务内涵。村民既厌恶货郎担的“唯利是图”,又时常盼望着他们把商品送到村里来。买卖心不同,这种世俗在货郎担与村民的交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货郎担一架货担装载着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货郎担是庞大商务网络的末梢,是商海中的小虾米。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青泥。货郎担的生存环境并不宽松,他们从几经盘剥的“上线”把货物进回来,利润空间微乎其微。但他们深信“无商不富”,持之以恒地做着整购零销的营生,不拒细流,以期成海。他们挣的是脚力钱和辛苦钱。每日挑着担子早起晚归,按照既定的出行线路图不停地兜圈子,宁肯压弯腰、磨破鞋,也不走捷径隔过一个村庄,似乎每个村庄都有他们的“应收款”。长期的实践与总结,他们发明了节省气力的拨浪鼓,就像现在商贩用的小喇叭,用它代替了大声吆喝。货郎担每到一个村庄就摇起手中的拨浪鼓,向村民传递信息。拨浪鼓除了发声招揽人外,还能摇出特定的含义。刚进村时摇的是慢一拍“等、等”,只要这个节拍不变,货郎担就不走。一旦摇出快两拍“不等、不等”,买东西的人如果这时不去,货郎担就出村了。

货郎担既下苦力又费心思,每天都在走商家和消费者架设的“钢丝绳”上,既要探究货物的质量、价格,又要揣摩消费者的心理,弄清什么商品畅销,然后决定进什么货。货郎担销售的货物一般是针线、木梳、卡子等低端琐碎日用品,都是“蝇头小利”。但他们靠的是薄利广销,积水成渊,广大消费者的点滴沙石帮他们铺平了幸福路。所以货郎担也常怀感恩之心让利消费者,收费时“甩零”,送物时“添整”,以此博得村民的欢心,建立良好的互惠关系。

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和供销体系的不断完善,货郎担原本狭窄的生存空间被“闭合”,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人们生产生活物资供应被供销社、百货公司等集体或国营组织所代替。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遍生城乡,供销社、百货公司又步了货郎担的后尘,人们的日用所需可在超市里任意挑选。近几年来,随着科技发展,“线上销售”铺天盖地,人们动动手指,所需物品就送到家里。这种快捷的“隔空购物”又冲击了传统的实体经济。

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正是这些被淘汰的事物催生了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推动了历史巨轮滚滚向前。货郎担就是事物发展链条上的一颗明珠,曾经光彩照人,留下美好记忆。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