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剃头匠
货郎担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2年5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剃头匠

 

◎王丽(河南叶县)

小时候,经常看见有剃头师傅挑着挑子,走街串巷,穿村过店儿,风里来雨里去。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落脚。乡里乡亲的,只要赶上饭点,都有人管饭。那带着浓重乡音的吆喝声,也深深扎根于我的童年记忆里。

“剃头的挑子一头热。”一头挑着火炉,一头挑着木头做的简易脸盆架和工具箱。不紧不慢,晃晃悠悠,一挑就是一辈子。这些师傅都是门里出身,靠着这门手艺养家糊口,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不少方便和乐趣。

时间久了,剃头也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生产队出钱管饭,让师傅每月定时来几次,免费给大家剃光头。到日子了,老少爷们儿自觉排队。大姑娘小媳妇站在边儿上看热闹,指指点点,嘻嘻哈哈。

别看手艺不起眼,其实还有很多讲究哩!先给客人围上围布,再倒好热水,用手试下水温,然后把毛巾湿透,手托住客人下巴,让人低下头,用毛巾擦一遍,拧干再擦一遍。准备就绪,拿出杀猪刀样的剃头刀,先在身前挎着的告刀布上“噌噌”蹭几下,然后轻轻地放在头皮上,左手握住刀柄,右手把住刀背儿,掌握好平衡后,从头顶前额开始向后拉,刀起发落,好个秋风扫落叶!只见一只轻快的燕子在头顶盘旋翻飞,一袋烟工夫,电灯泡似的光头就横空出世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摸摸光溜溜的脑门,互相打趣。“来!咱比比看谁的瓦数大,晚上省电多!”平时寂静的村子顿时热闹起来。

斗转星移,时代变迁。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分产到户。各家各户都有了自己的责任田,人们欢天喜地,干劲儿十足。有了余粮,干瘪的腰包日益鼓胀,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思想观念从一日三餐转移到穿着打扮。年轻人不再理光头,发型各式各样,不断翻新。以前大人小孩理光头是因为穷,卫生条件差,一来省洗发水,二来怕生虱子。现在有钱了,大街小巷都有时髦的发廊,理发师的技术随着时代的步伐逐渐更新,光头时代一去不复返。那些会剃光头的老艺人们渐渐淡出百姓的视线。

初夏温度适宜,吃罢饭,老公急着上班去,就对我说:“丽,你用电车带着咱爹去理个发吧!”我顺口答应:“中啊!你走吧,别管了!”老爷子从我过门就是光头,他说从小习惯了,头发茬儿长出来一点都要理,否则晚上刺挠里睡不着觉。

以前他身体硬朗,理发这事儿都是自己去。我们工作忙,也没咋过问。这不,他年纪大了,前几天摔了一跤,虽无大碍,但走路困难。做晚辈的不能不管啊!可去哪儿理光头呀?我脑子里再三搜索有关信息,结果一片空白。“爹!你平时都是去哪儿剃的头呀?”“你推电车吧,我给你指路!”老爷子说。

城河边儿上绿柳成荫,熙熙攘攘。卖渔具的、照相的、开棋牌室的、算卦的……小商小贩自成一体。靠工会楼后墙角那儿,我搭眼就看见几个剃光头的地摊儿依次摆开。虽然还是一炉一盆一脸架,但剃头的工具比以前先进多了,告刀布变成电动磨刀石,剃头用的刀变得小巧玲珑,三轮车也代替了步行。几个老头正围着围布,坐在麻凳上,跷着二郎腿,闭着眼睛享受呢!

我们边排队等候边看师傅理发,老师傅手法娴熟,一把剃头刀被他耍得灵活自如,从顾客头上落下的发茬儿像一片片雪花,在胸前频频飘飞。哇!太美了,真是一门艺术!我忍不住掏出手机抓拍了几张。

虽然剃个头才五元钱,利润也不高,但老师傅们仍然意气风发,一边理发一边和顾客谈笑风生。他们已步入古稀,弯腰躬背,却毅然坚守,直到站成小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