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致敬劳动者
3上一版  下一版4
 
身居幕后把脉天气
对待老人堪比亲人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2年4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气预报员沈志锋:
身居幕后把脉天气

沈志锋正在电脑前制作天气预报
 

□本报记者 牛超 文/图

雷暴天气、短时强降雨、大风降温……关注天气预报的市民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字眼。天气预报是大家出行、生产生活的“风向标”,也是防汛减灾的“消息树”。准确的天气预报离不开天气预报员的辛劳。4月27日,记者来到市气象局,走近天气预报员沈志锋,了解天气预报产生的幕后故事。

气象观测:从人工到智能

顺着长安大道向西走到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滍阳镇西滍村附近,路南的山坡上,一个硕大的白色圆球体建筑远远地映入记者眼帘,那就是市气象局的标志建筑——新一代天气雷达塔楼。来到三楼市气象台,这里被分成会商中心、预报中心等多个区域,监测、预报等板块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一台台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卫星云图、雷达图、天气图,沈志锋正坐在电脑前凝神细看。

沈志锋今年58岁,1985年从郑州气象学校毕业后分到叶县气象站,1994年调到市气象局,先后从事天气测报、预报工作37年。据沈志锋介绍,以前,云、能见度、温度、气压、湿度、风等气象要素和气象数据的获取,全凭人工观测,然后将观测值形成电码,通过邮局上传到上一级气象部门。

“那时,叶县气象站离邮局有5.5公里,遇到刮风、下雨,通信线路中断,电码无法传出,我就骑着自行车到邮局去送电码,这种情况几乎每月都有好几次。”沈志锋说,现在,气象观测已经被智能观测系统所取代。智能传感器采集的实况数据,通过高速数据专线逐级上传至中国气象局。这些气象数据被输入巨型计算机,自动生成天气图,通过对描写大气变化的方程组求解,未来几天的天气就被算出来了(数值预报);然后,预报员根据最新得到的数值预报和高空、地面实况气象数据,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季节等本地特点,综合分析后得出当地的天气预报结论。

预报天气就像医生看病

通常我们见到的天气预报多分为中长期预报、短期预报和短时临近预报预警,至于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如何,沈志锋说,这就跟医生看病一样,医生每天看CT片子,看得越多经验越足,诊断病例就越准确,稍有细微差别也能发现。天气预报也是如此,在外人看来差不多的卫星云图、天气图,在预报员看来却包含着大量信息。

“不同的天气甚至是同样的天气过程,所展现的天气形势和关键气象要素也是千差万别的,这需要天气预报员抽丝剥茧,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辨别、探究。”沈志锋说,作为一名资深的天气预报员,他深知天气预报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所以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一个气象人在灾害天气面前应有的敏感性。

37年来,沈志锋经历过无数次的灾害天气预报,提供过无数次春运、关键农事季节、大气污染防治、森林防灭火等气象保障服务。每一次预报对他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无论科技如何进步,预报员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天气预报员要跟踪天气系统,监视雷达回波、风场、温度等要素演变,始终关注着天气变化和可能发生的灾害,及时制作发布预报预警。每次预报,预报员浑身上下的每一根神经都高度紧张,就像上战场一样。制作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的时候,一字一句斟酌,生怕有一点纰漏……”沈志锋说。

如今,公众对天气预报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精细。对于降雨的预报,人们更多的是问几点下、下在哪里、具体下多大。对此,沈志锋表示:“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这句话其实是对天气预报的一个很好诠释。天气状况总是存在很多不确定性,预报员只能依靠自身的预报经验,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分析研判,进行预报,这是我们不断探索的地方。”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