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父亲的故事
娘的生日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1年9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亲的故事

 

◎根源(河南平顶山)

父亲身高1.9米,不爱说话,没啥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扫盲学习认识些字,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但父亲却会打算盘,口诀背得溜溜的。父亲的秤也称的准,算是山村里的聪明人。记得小时候,父亲给我讲的最多的话是:“人这一辈子要靠双手去干活,去养家糊口,自己种的粮食吃起来才香甜。”

父亲出生在清朝末年一个小山村的农民家里,条件差上不起学,但他还是在私塾的窗外偷偷摸摸听先生讲课,学会了如何打算盘,如何看秤称东西。父亲是家中长子,少年跟着爷爷在田地里干农活儿,学会了除草、拉粪施肥;学会了割草、铡草,喂牲口、上山放牛羊;学会了犁地、撒种;学会了收麦子扬场、扛粮袋;学会了打石头、垒墙;学会了磨红薯粉子、下粉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成长为一个标标准准的庄稼汉。

父亲虽说只是一位农民,可他的觉悟挺高的。我小时候读画本《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给父亲听,父亲就笑着给我讲他年轻时还帮助过巧扮成磨剪子戗菜刀的辛亥革命党人,还多次护送过装扮成收头发换针的八路军游击队员。现在想想,好像在看电视连续剧一样,当时父亲还是很勇敢的。

我们家乡的山很有特点,不仅山顶是平的,周围几座山上的石头颜色也不一样。村子前面山上石头是白色的,后面山上石头是红色的;村子西边山上石头有白色的,也有红色的,村子南边稍远点的山上石头是青色的。据说,这样的地貌下面蕴藏着大量煤田。我们村里人都是靠山吃山,父亲高大的身躯更是不怯力,他与山上的石头结下了缘。

新中国成立后,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潮,架桥铺路热火朝天。父亲也不甘落后,每天一大早就上山挖石头、砸石子,亲自拉车送到生产队,还获得了红旗手称号。父亲在远村近邻有了好名声,于是就有媒人上门提亲,娶到了漂亮、贤惠的母亲,还给他生了一群娃娃。大家都夸父亲好福气。

为了养活我们兄妹几个,他起早贪黑上山打石料,一架子车一架子车艰难地把石料拉到煤矿上卖掉。炎热的夏天,父亲的脸、背晒得都是黑黑的;十冬腊月到来,父亲也没有歇过,他的双手都冻裂了,流着血,包了包就又一车一车往矿上送石头,伸着头,弯着腰,两手抓稳车把一步一步吃力地向前拉着,拉着……就是这样,父亲给我哥娶了媳妇,又把我送到大学,还亲手一块石头一块石头砌墙,盖起三间瓦房……村子里的人见到我就说,你父亲真能干!

随着年龄增长,父亲的腰弯了、背驼了。我们兄妹几个长大成家后,每次把父亲接到城里,他总是住不到一星期,就跟我说城里人多不熟悉,还是老家老屋住着方便,左邻右舍也有个照应。

年迈的父亲虽干不了太重的农活,但他也从未闲着。每天还要到半山坡转转,发现稍平整的荒草地就带上农具开起荒来。他还是认真地刨地,把石头捡起垒个围墙,除草、翻土、施肥。季节一到,他就种上红薯苗,隔几天浇水呵护。说来也巧,父亲种的红薯又大、又甜,有白瓤,还有红瓤,生吃起来脆甜可口。至今,我妻子还常常说老父亲种的红薯真好吃,因为吃上了瘾才愿意嫁到这个家的。这不仅仅是父亲种的红薯,还是对子女们的爱啊!

父亲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那吃苦耐劳、朴实肯干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兄妹几人。我时常想起老父亲说的话:用自己的双手种的粮食吃起来才香甜……

深深地怀念我的老父亲!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