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的“书呆子”父亲
脱贫攻坚亲历记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1年5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书呆子”父亲

 

◎王凤(江西瑞金)

自从长大成年后,我就有很多话想对父亲说,但当着他的面总是开不了口。如今父亲已年近花甲,看着他日渐苍老的身影,回首往事,我不禁感慨万千,决定为他写一篇文章。

虽然生在穷人家,长在小山村,祖祖辈辈目不识丁,但父亲天生皮肤白净,长相斯文,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且写得一手好字。乡亲们给他取了个绰号“白面书生”,断定他前途无量。果不其然,父亲成了我们村第二个考上大学的人,且毕业后很快就当上了土管所所长,正式撂掉了锄头把,吃上了的“快活茶饭”。

然而,正因有这样一个父亲,我的童年、少年时代充满了辛酸苦楚,对比其他农家子弟,并无任何实质性的优越感。我们家原本已经属于非农业户口,但父亲跟母亲结婚不久,母亲所在的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由于父亲不肯出面或托人帮忙活动,母亲被下岗分流失去了固定职业。为了生计,母亲借钱在村里开了一个小卖部,又因人口太少、赊欠太多,惨淡经营了一年就不得不关门。最后在父亲的建议下,我们家重操祖业,租种了别人外出经商、打工抛荒的责任田,我也自小就要上山砍柴、下地干活。

父亲工作的乡镇地处偏僻、路途遥远,加上当时交通不便,往往隔几周才能回家一趟。每次回来,短暂的相聚,他对我们并没有什么温馨言语、亲昵举动。记得有一次,他破天荒汗流浃背驮回来鼓鼓囊囊一大袋东西,我喜滋滋地拆开袋口一看,不由皱起了眉头。原来父亲慷慨资助过一个患病农民,那人痊愈后觉得无以回报,就硬送了父亲五十斤自产滞销的烂芋头。母亲苦笑道:“真是百里送粗宝,礼轻情意重啊!”可父亲还在唉声叹气,一个劲后悔不该接受。

父亲性格耿直、洁身自爱,始终坚持不拿不收、不跑不送,在基层一线工作了二十多年。很多人都认为父亲那个位置官职不大、油水不小,事实上他内退时还欠着银行一大笔债,既没有条件安享晚年,更没有资本投资创业,被迫跑到私营企业做仓管和保安。乡亲们对他大失所望,背后议论纷纷,好听点的说他忠厚老实,难听的说他“书呆子”、窝囊无能。

起初我深以为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父亲的言传身教,我无论是外貌肤色,还是性格爱好都像极了父亲,也越来越理解他、崇拜他。作为市直机关窗口单位的普通职员,手上虽然并无所谓的特权实权,但每天需要跟众多单位面对面打交道,涉及大量真金白银出入往来,请吃请喝占点小便宜的机会还是有的。刚参加工作时,父亲经常告诫我,大盗都是由小偷小摸养成的,大贪必从小恩小惠开始,千万不要贪小失大,自毁前程。结婚生子后,他又及时提醒我,岁月会把少女变成妇女,奋斗能让妇女变成富女,千万不要沉湎于家庭琐事,疏于业务精进。

如今,我通过业余时间见缝插针自学,在而立之年终于拿到了中级会计师证书,并考取了在职硕士研究生。同时,父亲和母亲、弟弟通过辛勤劳作、省吃俭用,没有“横财”“夜草”,照样在城里买了房子和车子,过上了幸福安稳的小康生活。反观父亲当年的个别同学、同事、领导、部下,因经受不起各种潜规则的考验,爬得虽高,跌得也重;捞得虽多,失去也彻底。

念吾身所享德泽其积累之难,思吾身所贻福祉其倾覆之易,特作文以记之,并自勉自励。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