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的“书呆子”父亲
脱贫攻坚亲历记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1年5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脱贫攻坚亲历记

 

◎詹璐(江西瑞金)

我在基层乡政府工作了4年,2016年通过公务员遴选考试,进入县纪检监察机关,接着,被派驻贫困村挂点帮扶脱贫攻坚。

这个村原先没有任何集体企业和集体收入,全村住户522户,总人口1830人,其中376人常年外出务工。由于村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论是在家务农还是外出务工,大多只能从事高强度、低收入的体力劳动。村庄地处城乡接合部,基础设施简陋,社会治安和环境卫生问题也很突出,致贫因素复杂。尽管上面持续下派工作队进村入户,但2015年底,该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0.24万元,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贫困人口308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7.79%。

我们纪检监察机关从系统内部抽调了33名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该村贫困户,并选派了驻村第一书记和2名常驻队员,专职统筹该村脱贫攻坚。工作队打破常规思路和习惯做法,自2016年以来,积极协助该村向各方跑项争资,筹集资金800余万元,新修和维修了3.8公里道路、1100米水圳,全面接通城市自来水管网,基本拆除了危旧房、空心房和猪牛栏厕。同时更新升级了500米老旧线路,安装了100盏路灯,新建了一座村级50kW光伏电站。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极大地提振了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形成了外地客商投资创业的洼地效应。

该村在尝试创办农民合作社之初,投资方原本采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经营模式,向农户承租土地种植大路货品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直不理想。工作队主动介入,引导他们吸收无产业的贫困户以土地参股,优先安排老弱病残、没有技术的贫困户就业,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此后,该村相继发展了3个初具规模的农民合作社,建成了蔬菜、砂糖橘、蓝莓、油桃和烟叶等五大高标准产业基地,60余户贫困户每年从土地参股、土地流转和劳务输出等项中增收5000元以上,村集体每年从光伏电站经营、土地流转和烟叶种植税收等项中获利12.1万元。

此外,工作队充分利用各种扶贫惠民政策,因人因户制定脱贫帮扶措施。我结对帮扶的一户陈姓夫妇均已年过花甲,早些年他们的儿子突发脑溢血,虽经救治保住了性命,但身体并未完全康复,全家就靠1.2亩水面养鱼维持生活。我帮助他家申请了产业奖补资金扩大养殖规模,由政府统一出资代缴购买新农合保险、疾病医疗补充保险和养老保险,并为他儿子提供了职业技能培训,就近介绍其参加了力所能及的工作。

另一户贫困户夫妇患有慢性病,儿媳患有红斑狼疮,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独生儿子身上。可这个独生儿子一贯好吃懒做,我意识到跟他讲一般的大道理不起作用,索性端起威严的架势训斥了他一顿。他果真变老实了,听从我的安排去了工业园打工。我又帮助他家发展了养猪业,帮他妻子办理了医疗报销,帮他孩子申请了教育扶贫资金,逐渐缓解了困境。

经过各方长期不懈的倾力帮扶,截至2018年7月29日,该村人均年纯收入增至1.1万元,总计减贫68户29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6%,成功实现脱贫摘帽。我们工作队因此被上级评为脱贫攻坚先进驻村工作队,我也先后获得优秀党务工作者、巾帼建功标兵等殊荣。

我庆幸自己在这场脱贫攻坚决战中没有缺席。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今日之农村、农民,听到了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需求、顾虑。在这里,我们心怀“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的责任感,“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使命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断努力、尝试、改变。在这里,我们帮助贫困户解决了一个个实际困难,收获了他们的尊重和亲近。在这里,我们已经梳理出崭新的今天,也一定会描画出更美好的明天。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