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用“薪安”换“心安”
扶贫路上亲兄弟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1年5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扶贫路上亲兄弟

 

□蔡国伟(河南平顶山)

“蔡书记,咱们村前两天又修建了一座凉亭,你们单位送来的花木也栽上了,村里的环境有了很大提升,群众的精神面貌也更好了……”听着王书记在电话那头的声音,我的思绪飘回到在赵楼村驻村的日子,过往的一点一滴,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一个个感人的片段,一个个难忘的镜头,如电影画面浮现在眼前……

2017年11月,按照组织安排,我和哥哥蔡高尚一起踏上了脱贫攻坚的道路,我被派驻到鲁山县瀼河乡赵楼村,哥哥被派驻到叶县仙台镇北庞庄村。自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始,我和哥哥便保持着每天打电话交流工作的习惯,谁有好的做法就及时与对方分享,谁在扶贫帮困遇到困难时会互相帮忙。有人笑着说,古有“上阵父子兵”,你俩是“扶贫亲兄弟”。每当听到这句话,我俩都会心一笑:“俺俩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知道农民生活的不易,现在我们去驻村,就是为了帮他们过上好日子。”

驻村伊始,我和哥哥就明确思路,一定要首先摸清情况,对每一家每一户的情况都做到心中有数。驻村不到三个月,我们就遍访了所有农户,建立了清晰的工作台账。

为了让自己轻装上阵,我利用周末开了个家庭会议,带孩子来到赵楼村几个贫困户家中,让他们了解贫困家庭儿童之苦。妻子还特意邀请市财政局农业科的负责同志来到赵楼村,和村两委干部就赵楼村农业种植、养殖产业发展以及行业资金的使用等进行沟通,现场指导养殖产业基地的建立。

“咱得把这项工作干好。”每次打电话,我和哥哥都会相互鼓励。我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北庞庄村贫困户刘青善的儿子双目失明,家中6口人,只有两人有劳动能力。哥哥为其争取低保,让孩子上学享受“两免一补”,并鼓励刘青善家发展养殖业,逐步摆脱贫困。驻村以来,哥哥帮助北庞庄村争取项目资金34万余元,硬化村内道路1500米,发展养殖户10户、果树种植户6户,介绍外出务工39户42人,完成24户危房改造任务,拆除32户,挂牌说明29户,实现了80户建档立卡户的“六改一增”……

在哥哥的影响下,我也不甘示弱。赵楼村低保贫困户张留栓,患有精神病,与71岁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年迈,无法带张留栓去市精神病医院鉴定,且无法办理残疾证。我开车和帮扶人一起送张留栓去市精神病医院,进行鉴定并办理残疾证,与帮扶人一起研究对张留栓家的庭院进行改造。我联系社会资金为赵楼小学捐赠价值5.6万多元的教学设备,创建瀼河乡教育界第一个多媒体教室。协调价值2万元的生活用品,走访慰问贫困户和老党员。动员市房产管理中心54名党员志愿者,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为贫困户的农产品联系销路。联系爱心企业和单位捐赠图书6000余册,为村小学建起了希望图书室。争取来30万元项目资金,铺设水泥道路3000米,建成文化广场配套项目,并建设起一座标准化卫生室……

成绩的背后是无数次奔走,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对家人的失信。2018年7月、8月份,我已经4周没有回家与家人团聚了,妻子打电话说:星期天也不休息,孩子晚上在梦中哭着要爸爸呢。更让我愧疚的是,当年7月份,岳父突然因病去世,接到噩耗后,我匆忙向领导请假回家奔丧,处理完后事第三天,我对妻子说:“检查组还在鲁山,作为第一书记我得进村。”妻子哭着说:“别人不能替代吗?”我说:“别人不熟悉情况,关键时候不能掉队。”

“每个周一的早晨,他奔赴扶贫第一线,他,属于乡亲,他永远是他们最亲爱的儿子……”这是哥哥的女儿在作文中描述的爸爸。这段话被哥哥存在手机里。他很少有时间和女儿见面,想女儿了就翻出来看看。

“脚上有泥,心中有民”,几年来,我和哥哥往返在乡村街巷,行走在困难群众中,扎根在父老乡亲们身旁,我们互相鞭策着对方,改变着村民,也被朴实的村民和醇厚的乡风所改变,一切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就像我经常听的一首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中唱的:“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我们的前程无比辉煌。我们献身这壮丽的事业,无限幸福无限荣光。”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