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本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读报帮他成为社区“百事通”
我市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再出招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0年12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报帮他成为社区“百事通”

魏留德老人悠闲地坐在院子里阅读晚报,了解各种消息
 

◆受访人:魏留德

◆订报时间:27年

□本报记者 李科学 文/图

最近,嫦娥五号成功登月并采集样品的新闻引起了市民的普遍关注,居住在市区矿工路东段的魏留德老人对此感触尤深:曾经在新中国核试验基地工作,亲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如今从晚报上看到祖国科技日新月异,老人更是心情激荡。

今年85岁的魏留德上世纪60年代因公致残回乡务农。自1994年《平顶山晚报》创刊,他就成了晚报的忠实读者。12月9日一早,在市区矿工路东段水岸佳苑附近临街房的家中,魏留德说,读晚报能知天下事,他为祖国一天天更富强深感欣慰。

曾在核试验基地工作

魏留德家的院子很大,儿女比邻而居,孙辈承欢膝下,其乐融融。“大家都在一起吃饭,每天都有十几口人。”魏留德老人说。他身形高大,精神矍铄,虽然行走需拄双拐,仍透出军人特有的端正仪态。客厅里,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光荣之家”牌匾熠熠生辉。多年来,他一直坚持订阅《平顶山晚报》,门旁小桌上摞着厚厚的存报。老人关心国家大事和国际新闻,尤其对我国发射卫星、月球探测这样的新闻格外关注。这与他在新中国核试验基地工作的经历密不可分。

1959年,在广东省某部服役的魏留德即将退役,上级通知他有28天假期,之后到河南省一军区招待所报到。魏留德回家看望了父母和弟妹,还结了婚。假期结束报到时,同行的人都不知道要去哪里,只知道要执行一项非常光荣的任务。大家坐着车一直向西,数日后终于到达目的地,“下车一看,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沙漠。因为风大,搭帐篷十次能成功两三次。”这时,大家才知道要为国家造原子弹,激动异常。

魏留德说,他所在的部门负责原料碱的开挖、生产,用量特别大。可以给家人写信,也有短暂的探亲假,但工作始终保密。“那时正是新中国最困难的时期,我们平时吃的是玉米面、山东大葱、东北花生、关外的土豆,没有青菜。但是没有人退缩。”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大家沸腾了。后来,魏留德因公负伤,胸椎、腰椎断裂,伤势严重,在当地医院治疗了3年。出院后,他回到故乡大营村务农。

多年来,魏留德一直保持着阅读报纸的习惯,关注国内外大事。“以前订《参考消息》等,后来有了晚报就开始订阅。”从1994年到现在,他一订就是27年。

邻里心目中的“百事通”

想知道啥新闻,问老魏准行。老街坊们都知道魏留德爱读报。聚在一起闲聊,街坊邻居们总爱问他又从晚报上看到了哪些新鲜事儿,他成了大家心目中的“百事通”。

“报纸天天送来,我就从这里了解大事。”魏留德说,除了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外,他的身体一直很好,没生过病,眼睛也不花,特别爱读报。“国内外发生了啥大事都能及时知道,本地有啥新消息也能和街坊们唠唠。”他喜欢看的内容很多,遇到有特别感兴趣的新闻还会反复阅读。

“咱平顶山市谁年纪最大?郏县的张学礼,118岁。他的闺女都90岁了。”魏留德说,身为老年人,他对这样的新闻格外关注,并津津乐道。“118岁身体还很健康,能看报写字,了不得!全国也罕见。”看到张学礼老人今年2月份去世的消息,他感到很遗憾。看到国家新技术、新科技取得进展,他十分激动。如今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魏留德十分关注相关消息,“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哪里又有新增病例了,是输入性的还是本地的,清清楚楚。”

“特殊情况、重要的事才能上报纸,多看才能多学习。”魏留德说,读晚报能及时了解各地发生的大事,更能明白道理。“家里孩子、孙子多,我有时候也和孩子们说说新闻,从小就教他们做人要有好的道德品质,要通大理。”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