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本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63岁陈高科:跑步40多年,每天10公里
郭胸怀:打太极,从无感到痴迷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0年5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郭胸怀:打太极,从无感到痴迷

郭胸怀练习太极拳
 

□本报记者 邢晓蕊 文/图

5月10日下午,在河滨公园的树荫下,郭胸怀身着白色太极服,全神贯注地打着太极拳,腾、挪、转、移,冲拳推掌,刚柔并济,行云流水。

打完一套拳,郭胸怀收势而立,气定神闲。“以前每天早晨都来公园练拳,下乡后太忙,好久没来这里打拳了。现在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了。”他微笑着说。

郭胸怀今年43岁,当体育教师多年。他从小习武,擅长太极拳、太极剑,多次在全国、省、市大赛获奖。2017年11月,时任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行政办公室主任的他到鲁山县尧山镇西竹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便在西竹园村建起了太极拳表演队,去年还协调相关部门举办了首届尧山太极养生文化节,让更多人享受到太极养生的魅力和快乐。

郭胸怀的自述

我8岁学武,19岁考入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武术系。大学期间,老师教授太极拳,那时年轻气盛,觉得太极拳动作缓慢,并不喜欢。

毕业从教后,随着对太极文化的逐渐了解,我慢慢有了兴趣。我到河滨公园、鹰城广场等练习太极拳的站点跟老师们学习。沉肩、马步、含胸、勾手、下式……一开始眼花缭乱,幸好有武术根基,学得比较快。

太极八法中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前六法直接以手完成。我从掌法练起,每天都练,动作越做越舒展,每次练完二十四式,都觉得神清气爽。

2013年8月,我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第七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获得男子C组传统陈氏太极剑一等奖和武德风尚奖。此后,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大赛。得不得奖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机会与全国各地的太极拳高手切磋,让我感受到了太极文化的博大精深。渐渐地,我对崇尚“天人合一”的太极拳愈发痴迷。

练习太极 修身养性

学校成立了太极拳协会,很多学生加入进来。教学所需,我开始阅读太极拳著作。如果说太极拳是一瓶酒,肢体的外形动作只不过是酒瓶,内含的佳酿则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太极拳习练过程中的“动静相生”“刚柔相济”“立身中正”“连绵不断”等要求,无不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太极拳和书法等传统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拳术之“无招胜有招”,书法之“无意即是有意”,讲的都是同样的道理。练习太极拳的同时,我也开始练习书法。宁静致远,知行合一,我很享受这种境界。久而久之,内心少了浮躁,性格也变得沉稳。

以前,我性子急,出手也快。记得多年前在和平路遇到一个小偷,我一拳就将对方打趴下了。现在,遇到事情我就看成打太极,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反而处理得更好。

传承文化 发扬光大

2017年11月,我到鲁山县尧山镇西竹园村驻村,每天早起照例练一练太极拳。一些村民看到了想学,正中我意,我早想把太极拳教给他们。

太极拳表演队刚成立时,就有10多位村民参与进来。每天早晨6点半至7点半,我会教一个小时。2018年,我教他们学习了陈氏二十四式太极拳,去年教他们学会了三十二式太极剑。今年,还准备邀请老师教他们学习太极扇。去年,我们驻村工作队协调相关部门举办了首届尧山太极养生文化节,村里的太极拳表演队上台表演,村民们很骄傲。

太极拳于我,已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提升自身修养的方式。疫情期间,我坚持练习。有时候到厨房烧一壶水的间隙,我都会站成无极桩,双手呈抓球状吊腕而起,练一下起手式,舒活舒活筋骨。在我的影响下,11岁的儿子也喜欢上了太极拳,每天都练。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独特运动形式,将中国的阴阳、养生、武术、文化等融为一体,适合男女老少练习。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