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决战脱贫攻坚·一线故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梨想酥甜 现实丰满
半生辛酸 一柿顺意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0年4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半生辛酸 一柿顺意

▶李志国(右)与吴家宝探讨育苗经
 

□本报记者 吕占伟 文/图

午后的阳光打在人的脸上,让人生出微醺的感觉。高高的山冈上,一个瘦弱的身影在地里晃动着。这是一个精瘦的老汉,此刻正背着喷雾器,手持喷雾杆,在自己承包的柿子田里打药。“打药主要是为了防止蚂蚱和腻虫,尤其是蚂蚱,个头不大危害大,一下子能把柿子苗的根儿啃断!”打了一阵子药后,58岁的李志国踱到地头,卸下背上的喷雾器,抓起水杯仰脖灌下半杯水。

李志国个人承包的柿子田一共12亩,位于鲁山县下汤镇尹和庄村的南坡。“这柿子地,一年下来,犁地、打药、施肥,一年至少各3次,天旱了还得浇水。好在坡底下就是水塘,还有水泵直接连到地里,浇水很方便。”

“柿子苗的行距是4米,株距是2.5米到3米。我们这儿的山地不比平原,所以你看到的苗之间的空隙比较大……这些柿子苗是去年种上的,4年能挂果。”提起“种柿经”,李志国侃侃而谈。

回忆过去,半生都辛酸

尹和庄村占地仅3.5平方公里,全村189户751人,是鲁山县西部一个人口很少、占地很小的山村。

在种柿子之前,李志国在村里的蜂场打零工,并兼任村小学的代课教师。

“俺在兄弟姊妹7个人里头排行老四,小时候愁吃愁穿,白色的尿素袋洗干净后再染上色,赖好一加工,就是一身衣服。”4月17日下午,从地里干完活儿回到家中,李志国讲起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李志国从鲁山县下汤镇高中毕业那年,正赶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那年也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他们一家人分了8分6厘的田地。为了偿还父亲生前欠下的3000多元外债,李志国不得不放弃高考,选择在尹和庄村小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同时种着地,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后来,李志国辞去代课老师的工作,去外地给人养牛,把3000多元外债偿清时,他已过而立之年。

给妹子攒下嫁妆,给弟弟攒下娶媳妇的钱,又把母亲伺候下世后,近半生已过,他再也没跳出农门,一直单身至今。“穷啊,家里负担也大,终身大事想都不敢想。”

命运转机,旧貌换新颜

命运的转机从3年前开始出现。2017年10月,是驻村队长吴家宝驻村的第一个月,他排查到李志国住的土坯房漏雨,属于危房,就为他争取到了1.5万元的扶持资金,同时还利用“六改一增”政策将他家里的厨房、院子和电路进行了改造,李志国的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翌年,村里引入富平尖柿种植产业,李志国一下子承包了12亩柿子田,并获得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村“两委”还带领承包户到禹州汲取种柿经验,并邀请技术员进村指导种植。通过培训,李志国学到了柿子树的生长期及剪枝、施肥、打药等方面的不少知识。

此时的李志国又争取到了村小学代课教师的工作以及护林员的公益性岗位,两项工作每月收入2000元。在代课和护林之余,李志国还在村里的蜂场打了份零工,一天70元,中午还管顿饭。

“俺能同时有这几份工作,多亏吴家宝跑前跑后争取,这孩子真操心!”李志国说,吴家宝驻村近3年来,助力全村治水修路,带头创立了村里的蜂蜜、香菇、柿子、花椒种养殖产业。

敢于梦想,脱贫又致富

李志国口中所说的吴家宝今年30岁,在担任鲁山县法院驻尹和庄村工作队队长的同时,最近又兼任了市派驻尹和庄村第一团支部书记和全市第一团支书工作队副总队长。

“志国叔可以称得上是‘产业加就业’扶贫政策的典型受益者。产业扶持就是对他承包柿子园的贴息贷款,就业扶持是为他争取到代课教师、护林员等岗位。志国叔人生的重大变化正好踏上了政策的红利和时间节点。”在李志国家中,吴家宝扳着指头总结道。

“志国哥俺俩每年都能收入至少万把块,这回俺村的道路改造工程,俺俩都捐了款。村里出资购买了柿子苗,政府提供了贴息贷款,俺俩也都提着劲儿哩,满心指望着把自己承包的柿子地种好,等将来柿子挂果了,销路能够打出去,让俺早日致富。志国哥,俺说得对不对?”李志国的好伙计、同村52岁的程文忠忍不住插话说,李志国笑着点了点头。

“中!只要你们好好干,等将来柿子丰收了,我就是你们的产品销售顾问。”吴家宝拍着胸脯爽利地说。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