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天天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美丽映秀湖
碓碓臼
盲街
又是 冬寒叶落时
小历史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2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碓碓臼

 

□李炳镇(河南舞钢)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与文友一起游祥龙谷,在官平院的遗址前,看到一个碓碓臼,大家像发现了什么古迹似的,争相观看,尤其是一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干什么用的。

那石凿的碓碓臼,有近一米高,在深谷中寂寞太久了吧,默默任凭人们抚摸评说。看着它,我像看到一个从远古走来的孩子,一下想起许多往事。

碓碓臼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见证。在刀耕火种的年代,有了它,人们的食物才开始慢慢变得精细,知道把收获的谷物脱皮,懂得把较大较硬的东西捣碎。它之所以能保留到今天,与它简单实用、持久耐磨分不开。在我的记忆中,在上世纪50年代,乡下几乎每个村都有碓碓臼。那时候,农村没有电,吃面要用石磨磨,用碾子碾,许多小户人家用碓碓臼杵捣粮食。夏天,新麦下来了,用它杵捣麦仁;秋天,玉米下来了,用它杵捣玉米糁;冬天,红薯晒干了,用它杵捣红薯干……碓碓臼就立在村头的院落里,谁用都可以,只要把碓碓头保存好,不要弄脏,随来随用,方便得很。在南方,碓碓臼主要用来舂米,那里的碓碓臼比较大,常常是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一端装一块圆形的石头,用脚连续踏另一端,石头就连续起落,去掉下面石臼中糙米的皮。这种碓碓臼,有时借助风力,有时借助水力,量大省力,可以说是半机械化了。

于我,最难忘的是1960年困难时期,没东西可吃,叔叔偷偷抓一把棉籽装我兜里,让我悄悄地到村头的碓碓臼里杵捣碎。叔叔说,那是他轧花时留下的。我做贼似的将棉籽放在碓碓臼里杵捣几下,棉籽开裂,与外面的皮结成一团,我装到口袋里拿回家,叔叔在锅上焙焙,那棉籽焙得焦黄,发出香味,吃到嘴巴里,是那样的香。

第二天,堂哥领着我到村上扒榆树皮,晒干后拿到碓碓臼里杵捣,想不到干榆树皮被杵捣出许多暗红色、像高粱面一样的细粉,我们用它回家做了两碗汤,只记得那汤特别黏,光滑滑的,没有什么味道,但也能顶饿。

后来每逢回老家,我常常对着村上的碓碓臼发呆,这不起眼的碓碓臼,在那非常的年月,曾救过多少人的命啊!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