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天天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副刊的相守
我眼中的记者
七年不痒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眼中的记者

 

□邱利刚(河南平顶山)

记者节到来之际,回想起近十年来遇到的众多编辑和记者,每一位都给我留下了抹不掉的记忆,他们亦师亦友,一直伴随着我成长。

2008年暑期,作为全市第一批在职大学生村官,我和村里的计生专干一起将留守儿童召集在一起,集中进行体育锻炼、学习文化和安全知识。正在我辅导孩子们做作业的时候,接到平顶山日报社记者姜涛要来采访的电话,一下子让我陷入到紧张的情绪中。

这是一个炎热的上午,太阳像个大火球烤着大地。上午11点,一位皮肤有点黑,额头上冒着汗珠,后背湿了一大片的陌生人径直向我走来。他从挎包里拿出一个长镜头的照相机,准备为我和孩子们拍照。对着镜头,我不知所措。他放下手中的相机温和地说:“你放松些,该干嘛干嘛,不用看着镜头。”

这是我第一次直面记者,心里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听了他舒心的话后放松了许多。他蹲下身,从不同角度拍了好几张照片,并询问了我的名字和孩子们的情况,临走还让我看看名字写得对不对。那时,驻村的地方离报社有十几公里,仅在路上往返的时间就要一个多小时。

2012年,我看到鹰城博友在《平顶山晚报》登出来的文章后,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当时负责此版的编辑是朱碧琼老师,发电子邮件请教她是不是个人申请一个博客……她对我提出的问题一一回复。我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后,专门与报纸上的文章对比,发现原来的文章有不少错别字,还有一些病句,感到很不好意思,就给朱老师打电话道歉。她反而鼓励我继续努力,以后自己先多读几遍,不用着急投稿,争取打磨出更精彩的文章。

2014年春节前夕,一个皮肤白皙,个头高高,很帅的年轻人来到社区。自我介绍后,才知道他是《平顶山晚报》的记者杨元琪。那时晚报每周一设有鹰城社区专版,他来准备绘制社区地图,实地走访调查费了半天时间才完成了任务。在新年即将来临的前两天,他把稿件传给我进一步核实。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接触更多了。一次社区组织党员献爱心,不知道附近哪有养老院,就咨询杨记者。他开着私家车为我们带路,还热情地邀请社区一些党员坐到他的车上。2016年1月,杨记者得知社区居民王秀芝老人被评为平顶山市第三届道德模范后,立即着手报道老人为乡邻养老送终的事情。那天是星期六,地上的雪很厚,杨记者和摄影记者禹舸提前到了,还带来了礼品。采访结束已近中午,无论我们怎么挽留,二人执意要走。一个周日的晚上,杨记者打电话,准备采访社区一位十年来一直坚持义务打扫无主庭院的老人。第二天下起了雨,我想杨记者可能不会来了。刚到约定时间,电话就响了,那时杨记者穿着红色的雨衣,骑着摩托车,笑容满面。

作为一名社区基层工作者,回想起这些年和记者相处的点点滴滴,他们身上那种敬业、真诚和善解人意的品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