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天天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副刊的相守
我眼中的记者
七年不痒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9年1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副刊的相守

 

□李晓(重庆万州)

小时候生活在乡下,我那些老家的乡亲对报纸很是崇拜,他们常常拿出一张发黄的旧报纸来“镇一镇”那些道听途说小道消息的乡人,你看你看,报纸上是这样登的,你咋还不信呢,不要乱传谣言了!

那时侯报纸上的消息,对一个离城市数百公里的偏僻山乡来说,俨如一道“圣旨”般神圣。我们村里有一个周姓乡亲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我们当地的地级机关报做记者,乡人们既羡慕又嫉妒。

我常在那张家乡的报纸上,读到这个“本报记者某某报道”的消息。我在县城读高一时,步行去这家报社投过稿。我甚至想去找一找那位老乡记者,帮我在这家报纸副刊上把那首诗歌发表出来,不过碍于面子,我最终还是忍住了,我想凭自己的努力发表作品。

诗歌没发表出来。那年我16岁了,唇边的小胡子已如玉米吐须一样冒出,文学梦已萌芽却羞于见人。

那一年是1985年,报纸、电视、收音机,是最重要的媒体硬件。我没有想到,此去经年,我与报纸的副刊,竟结下了不了情。

最初的那些年,我写作后投稿还是通过邮局,想象着邮车穿过崇山峻岭,一道一道弯,车轮滚滚中有灰尘腾起,有古代驿路上马车嗒嗒嗒行驶的感觉。从邮局投稿,我就掐指算着它抵达编辑案头的时间。那时报纸编辑也还是用纸笔编版。所以每一篇文字的见报,都带着匠人的手艺与手温。

这些年来,我在文字田园里的耕耘,于灵魂深处的寂寞碾磨,让我的很多文字,在各地报纸的副刊版面上得以呈现。20多年里,我的发际线如同城市的天际线,在拔地而起的幢幢高楼中一天天在抬高。20多年里,我在报纸副刊上发表的文章,算起来也可以出好几本集子了。

在世俗的生活里,我其实是一个嘴笨之人,不善与人打交道,有时内心翻滚却拙于言表。不过在文字里,我有很强烈的倾诉欲。我靠这个来疏导情绪,以求更深地理解生活,同时也与自己的情绪情感达成短暂的和解。我对文字有着严重的依赖。尽管我时时感到,我的一些文字表达,与真实的微妙的起伏的多变的情绪情感有一些脱节与变形,但正因为如此,文字的涓涓流向由此宽大了情感的出口。

我与各地报纸副刊的编辑,大多只是一种神交。我了解的一些副刊编辑,他们差不多把一生中的工作时光,把青春与芳华,都献给了副刊。想一想这些,心头就有陪伴的温暖。想起前不久在一个编辑的微信里看到的一篇文章《你不屑一顾的副刊,却是我一辈子的操守》,编辑在文章里这样说:社会越薄情,人际关系越市侩,直抵人心的文字越有意义;时代的节奏越快,副刊的“慢”就越有味道,越有意义,它让人心“飘”起来,暖起来,静下来。

我认识的一些副刊作者,他们大多和我一样,只是通过文字表达着人生悲喜,望一眼世间万物生长又凋谢,在烟火腾腾油腻粗糙的生活中,寻觅一方让心灵宁静澄澈的角落;他们和我一样,在内心深处感谢报纸副刊开辟的文字阵地,让我们在那里播种、收获;他们和我一样,或许一辈子成不了大作家大气候,在去去来来迅速化为纸浆的新闻纸中昙花一现。但我们已感到很欣慰了,像一辈子靠种地为生的老农一样,我们有一方田园的坚守。

在这个碎片化浏览占领大多数人阅读习惯的网络时代,一些报纸的副刊也随之凋零了。但我想,作为一张新闻纸,新闻版面是招徕读者的客厅,而它的副刊,是腾着袅袅香气的私家厨房。在那样的厨房里,有亲人们等你风尘仆仆归来后,在灯火下吃上一口地道的家常饭菜。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