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天天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小历史
母亲学会了“享受孤独”
九九重阳话登高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8年10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九九重阳话登高

 

□梁永刚(河南平顶山)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从古至今,登高都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历经千年而不衰,故而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黄菊送艳,丹桂飘香,这个季节登高远望,既可沐浴秋阳之光,又可饱览金秋美景,还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历代文人墨客都对重阳登高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刘长卿在《九日登李明府北楼》一诗中写道:“九月登高望,苍苍远树底。人烟湖草衰,山翠悬楼西”。寥寥数句,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重阳登高望远、观赏秋日风物的动人场景。“诗仙”李白也喜欢重阳登高,他在《九月十日即事》一诗中写道:“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诗圣”杜甫更是直接以《登高》为题,写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绝唱,堪称写重阳登高的名篇佳作。在历代无以计数的重阳登高诗中,最脍炙人口也是流传最广的当属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诗语言朴实,感情充沛,道出了在外游子浓浓的怀乡之情,抒发了渴望阖家团圆的思亲之心,读来令人感同身受,乡愁丛生。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其由来大致有四种说法。其一是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射猎活动有关,其二是登高避灾,其三是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其四是登高“辞青”。

据文史专家考证,重阳登高习俗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射猎活动有关。在古代,北方一些少数民族敬畏天和地,往往在骑射狩猎之时,都要登上高地举行拜天之礼,感谢上天的恩赐,重阳登高习俗正是起源于骑射之时的高地拜天盛筵。随着民族文化的交流,登高习俗逐步传遍天南地北,并形成全国性的重阳节习俗。

关于重阳节登高以避灾的说法,民间流传着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南朝梁时期的吴均在《续齐谐记》一书中,记述了东汉桓景登高避邪的故事:“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英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这个传说明显带有道家的迷信宣传色彩,但登高、饮菊花酒表达了人们盼望消灾避祸、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故而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也有一些民俗专家提出,重阳登高习俗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在远古时代,先民们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物质极为短缺贫乏, 只能靠采集和狩猎求得活命。树上长的野果,地上跑的走兽,天上飞的鸟禽,河中流的清水,凭借着这些果腹之物,先民们才得以繁衍生息。自然灾难时刻威胁着先民们的生命,遭遇高温干旱,山间密林便成为躲避高温炙烤之所;肆虐洪水袭来,攀岩登高便可躲去灭顶之灾。因高山之巅终年云雾缭绕,先民们便认为高山之上住着呼风唤雨的神龙。电闪雷鸣过后带来了火种,有了火便可以吃到熟食,先民们便认为火种是神龙所赐。故而对高山既心生敬畏,又极其崇拜,久而久之,“登山祈福”的习俗逐渐演化为重阳登高习俗。

关于重阳登高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登山“辞青”。重阳为秋节,此时秋意渐浓,天气转凉,落叶飘零,草木凋谢,正是秋色宜人踏秋郊游的好时节,故而“辞青”又名踏秋,与古人阳春三月春游“踏青”遥相呼应。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