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近日,某知名代驾软件宣布上线“代喝”服务,该服务上线至今,已经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36个城市。如此商业创意,着实称得上是脑回路清奇,网上流传的代喝酒段子真的变成了现实。
在平台运营者看来,“代喝酒”服务的背后,有着一套完美的商业逻辑。首先,找代驾的用户天然意味着有“喝酒”需求,理论上这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可转化为“代喝酒”服务的用户;再者说,鉴于“喝酒”在国人交际中的重要作用,“使用代喝功能后,某人有极大可能与其他人建立深度联系,扩展自身的社交圈”。而略显尴尬的是,这套看似颇能自圆其说的说辞,在旁观者看来却是漏洞百出。
通过“喝酒”来熟络感情、拓展交情,从来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须亲力亲为,必须“舍命陪君子”,必须一同“醉过出洋相”,一起“酒后吐真言”。只有亲身经历过酒局的虐与被虐,才能喝出交情、谈成事情。这也许很滑稽,却是必须承认的现实。“代喝酒”服务实质上却为酒桌所不容,这是根本的悖论所在。
关于“代喝酒”服务,平台方的口径是“仅仅充当中介”,供需双方没有约束、不负责任。但是,若严格比照法律较真起来,这番超脱其外的“免责声明”很可能是无效的。而除了法律上的不确定性,“代喝酒”服务的更大风险,其实来源于道德层面:都说喝酒伤身,由此牵出的疑问是,我们是不是应该允许特定个体以自损健康为代价去换取报酬;又是不是应该允许存在这样一个市场为此类“服务”来定价和勾连?
噱头十足的“代喝酒”服务,无论其商业逻辑还是道德伦理,都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陷,几乎注定难以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