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天天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微历史
秋雨初歇捡豆芽儿
怀念手写时光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10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秋雨初歇捡豆芽儿

 

□梁永刚(河南平顶山)

在童年的记忆中,收罢秋庄稼后天气便开始转凉,淅淅沥沥的秋雨一场接着一场,连绵不断,氤氲的水汽弥漫在天地之间,仿佛伸手抓一把空气都是湿漉漉的。在雨水的滋润下,乡间的土路也变得格外泥泞,黄泥巴粘着人脚,也系着人心。乡下有个说法“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随着天降甘露,散落在豆地里和打麦场上的黄豆经过雨水的浸泡,圆滚滚的身体发胖了,风儿一吹,顶破了薄薄的一层豆膜,冒出了水灵灵鲜嫩嫩的芽儿。此时正是挎着竹篮去捡拾黄豆芽儿的好时候,这种黄豆芽儿野性十足,土生土长,很受乡亲们青睐。

印象中,拾豆芽儿去得最多的地方当属打麦场。过去,乡间打麦场的用途很广,夏季打麦子,秋季打黄豆。那时候还没有脱粒机,黄豆从地里收割后用架子车拉到打麦场上,摊开晒干后用桑杈拍打。这是一种古老的脱粒方式,即便是反复拍打仍有不少黄豆被裹在豆秆里。农人们用簸箕把黄豆簸得干干净净后装进鱼皮袋子,又用桑杈挑着豆秆堆成垛,如此一抖擞,藏在里面的黄豆便星星点点散落在豆秆垛的四周,几场秋雨过后满地都是胖乎乎惹人爱的豆芽儿,磁石般吸引着一拨又一拨的村人。

老家村子西南有一片肥沃且平整的土地,祖祖辈辈称之为“大块地”,一村庄的芝麻、黄豆、绿豆等经济作物几乎都种在那里。正所谓“焦麦炸豆”,成熟后的黄豆急于挣脱豆荚的束缚,遇火辣辣的阳光一晒,热风再一刮,豆荚炸开后黄豆便滚落出来。一大块地的黄豆从收割到装车,已经让农人们疲惫不堪了,很少人顾得上去捡拾那些散落在枯枝败叶里的黄豆。农人们心知肚明,过不了几天,这些遗落在泥土中的黄豆便孕育出了新的生命,随着一场连绵秋雨的降临,摇身一变成为老少爷们舌尖上的美味。

一场秋雨过后,天刚放晴,门前屋后的大娘们便站在门外喊母亲去拾豆芽儿。母亲忙停下手里的活计,伸手取下房檐下的竹篮,忙不迭地走出了门。我们这些孩子于是也一窝蜂般紧跟在后面。雨过天晴,天蓝的像水洗了一样,清新湿润的空气混杂着泥土的气息,让人神清气爽。打麦场里堆放的一个个豆秆垛,经过雨水的冲刷,远远看去是一团团耀眼的金黄。来到麦场,大伙四散开来,低头仔细搜寻者,小心翼翼捡拾着。蹲时间久有些累了,一些爱开玩笑的婶子顺嘴说出几句俏皮话儿,惹得众人笑作一团,顿时腰不酸手也不困了。

回到家,母亲舀了满满一盆清水,将竹篮里的豆芽儿悉数倒进去,一遍遍淘洗。母亲把佐料备齐全了,便开始生火,大铁锅里滋滋冒着烟,倒油、放上葱姜蒜,爆炒黄豆芽儿,一连串的动作被厨艺娴熟的母亲一气呵成。喷香的黄豆芽儿炒熟后被扣在大锅里保温。母亲又很快烙好了一沓子烙馍,虽然一半是白面一半是玉米面,仍是馋得我直流口水。开饭了,母亲给我盛了一碗玉米糁红薯稀饭,我迫不及待地从锅排上拿起一张余温犹存的烙馍平铺手掌上,熟练地卷上黄豆芽儿。一个烙馍卷儿眨眼工夫就下了肚,多少有了一些底气,接下来,我开始放慢速度仔细品尝,烙馍的柔韧和劲道,配上豆芽儿的清爽和醇香,简直就是绝配,大口咀嚼着,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快朵颐,以至于手中的烙馍卷儿吃完了仍是意犹未尽,唇齿留香。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