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本市·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痴迷骑行8年 两次骑行西藏
八小时之外也能办事
彩色金饰受青睐
“迎七夕”经典爱情诗歌朗诵会今日开始领票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7年8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痴迷骑行8年 两次骑行西藏
市民万恕堂:“我收获了快乐,收获了健康!”
万恕堂在布达拉宫广场留影 采访对象供图
 

本报记者 王春霞 实习生 李佳培

58岁的万恕堂个头不高,是那种瘦而结实的体型,说话语速较快,性格外向。几天前,他用“林海雪原”的网名自荐:“我前年骑行川藏线,今年骑行滇藏线,并且今年获得骑行勋章,可否采访一下?”与之联系时,他正在平顶山博物馆值班,说是想分享一下这些年骑行的感受。万恕堂去年从平煤神马集团十矿退休,两个月前第二次进入西藏后,他又找了份工作,在博物馆做保安。昨日轮他休班,记者来到他位于沁园小区的家中进行了采访。

骑行者“看起来挺酷”

2009年,骑行在鹰城开始流行。看到头戴骑行帽、身穿骑行服的人骑着山地车从身旁疾驶而过,万恕堂说“看起来挺酷”,这勾起了他参加户外运动的兴趣。于是,他花2000多元买了一辆山地自行车。“正值国庆节,买了新车很高兴,当时就骑到新城区逛了一圈。”他笑着回忆。这辆车伴随了他8年。

一开始,他利用双休日、节假日与骑友结伴外出,看遍了周边县区的山山水水。后来,他参加了环青海湖骑行。再后来,他到哈尔滨、漠河北极村、海南三亚等地骑行,而让他最难忘的是骑行西藏。

2010年,他和妻子随团到西藏旅游,在从林芝回拉萨的途中,看到有一拨骑行队伍在山中行进。“那一刻,我有了骑行西藏的念头。”万恕堂说。

第一次骑行西藏历时一个月

2013年,万恕堂开始琢磨骑行西藏的事情,那时候夏季骑行西藏开始热起来,圈内流行的说法是“在骑行季节,每天(约)500人从成都出发,每天(约)500人在路上,每天(约)500人到拉萨”。2014年,市区有家单车俱乐部筹划骑行西藏,万恕堂报了名,但最终未能成行。

随后,他开始在网上寻找“志同道合”的骑友。2015年3月,他联系好了从姚孟电厂退休的“漫步人生”、舞钢的“孺子牛”“平淡”“千里之外”等几位想骑行西藏的网友,约定当年4月30日出发赶赴成都会合。

目标确定之后,万恕堂开始作准备,他上网查阅资料,制作骑行攻略——“路书”。“路书”做得非常细,不仅包括自行车、服装、修车工具等基本装备的准备,还包括身体上的锻炼、心理上的准备,更重要的是骑行路线上的路况及每天的行程安排,包括每个驻足地点的“行、游、住、食”,甚至具体到每个宾馆房间的价格,能不能免费洗澡、上网,途经饭店有什么特色饮食等。

终于到了出发的日子,他提前向单位请好假,又给自行车办理了托运,而后在平顶山西站登上了赴成都的列车。万恕堂回忆,5月1日,相约而行的7个人在成都一家青年旅行社会合,当晚大家吃了一顿火锅,“那是必须的”。5月2日早上7点,7个人“全副武装”,在武侯祠门前拍照留念,而后正式出发。

沿着318国道,7个人平均每天骑行100公里左右,路上遇到不少游客,有自驾游的,有骑摩托车的,也有徒步的。万恕堂记得,在许荣住宿的时候,他遇到了第四次前往西藏的辽宁人谢先生,他是拉着一辆架子车徒步前往西藏的,架子车被进行了简单改造,能做饭能睡觉。这位谢先生送给万恕堂一个大苹果留念。“我一路上舍不得吃,想带着它到布达拉宫留影。可是到了林芝,眼看它就要坏了,只好吃了。”万恕堂说。

高原上气候多变,骑行中常常要穿上雨衣,既保暖又防雨。他记得骑行到海拔5130米的东达山顶时,解开雨衣,浑身往外冒气,就像在桑拿房。有一位美女骑手到达山顶后,失声痛哭起来,大家忙上前安慰,才知道她是被自己成功登上山顶感动了。

5月25日晚上8点,骑行22天半(途中休息了一天半)之后,万恕堂和骑友终于到达了拉萨布达拉宫广场。在拉萨游玩4天之后,他乘火车返程,于5月30日到家,这次骑行正好历时一个月。

“骑行容易出发难”

今年5月18日,他和4位网友相约第二次骑行西藏。这一次他们是从丽江出发,沿滇藏线骑行6天到达芒康,然后走第一次骑行的路线,最终目的地是珠峰。

“我们计划到达珠峰大本营,可是到达色季拉山,下山时我发现山地车前刹车没了,这里的坡度很大,为确保安全,只好推车下山,推了20多里地。”万恕堂略带遗憾地说,“后来我们就拼车从拉萨去了珠峰。没能骑行到珠峰,留下了遗憾。”

让他高兴的是,骑行到达拉萨57318客栈时,客栈为他们颁发了一枚骑行勋章。“虽然知道这是一种商业行为,但还是蛮高兴的,这是对我们的肯定和鼓励。‘57318’的谐音是‘我骑318’。”他说着,拿出一枚金黄色的“勋章”让记者欣赏,只见正面印着“57318”字样,背面在布达拉宫的背景下是一只“蜗牛”图案。“我们就是一只只蜗牛。”他笑了。

说到两次骑行西藏的感受,万恕堂说:“骑行容易出发难。很多骑友都梦想着骑行西藏,可是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成行。”

万恕堂的妻子说,他在家待不住,总是喜欢往外跑。在他的电脑里,存储着许多骑行留下的图片。“8年来,骑行让我收获了快乐,收获了健康。我希望向晚报读者传递一种绿色出行、全民运动、快乐生活的理念。”万恕堂最后说。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