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家有父母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不偷懒” 养出十足精气神
用想要的方式与世界告别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7年3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想要的方式与世界告别

 

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人生必然;

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是光照人间。

“百年后,我希望树葬,三个月后融入泥土,让生命回归到大自然……”3月22日,江苏南京雨花功德园内,12位老人与园方集体签下生态葬约定书,以豁达的态度笑对身后事,提前定制自己的最后归宿。

集体签约笑对身后事

不同于对死亡讳莫如深的传统做法,12名老人提前安排自己与世界作别的方式。自己的身后事如何办、花多少钱,提前通过一纸契约确定下来。77岁的朱有才在约定书上一笔一画地签上自己的名字。约定书上这样写道:经慎重考虑,我自愿为自己百年以后选择生态葬,回归自然……我的家属须尊重我的意愿,不得变更。

“我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说不定哪天就走了,我现在就要把以后的事儿定下来,用我想要的方式和世界告别。”朱有才说。他同时还表示:“现在正在大力推进殡葬革新,强调移风易俗,我想鼎力支持,做个开拓者。”

活动现场,老人们各自预约了不同的生态葬。朱有才选择了海葬:“人来时两手空空,走时也要两手空空,我要像周恩来总理那样,长眠大海……”71岁的颜士梅观念特别“潮”,他选择了3D生态云葬,“以后儿女想我了,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登录网上纪念馆,看看我的照片、生平故事”。

想和父亲一样选择树葬

“我们只是年纪老,心态和观念却不能老。不留躯体、不进陵园,既能回归自然,同时节约了土地资源,改善自然环境,生态安葬可谓一举多得。”对于南京12位老人签约生态葬,湖南长沙71岁的夏树英表示很支持。早在两年前,夏树英就有了百年后骨灰撒入大海的想法。

“父亲是个环保主义者,常教育我们要厚养薄葬,为子孙后代节约土地。”湖北武汉50多岁的董女士1997年按父亲遗愿,将老人的骨灰撒在了孝恩园树葬区的一棵松树下。“20年前,这棵树还是小树苗,如今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看到大树郁郁葱葱的样子,我仿佛感到父亲还在我的身边。”董女士说,她每个月都会来到树下,拔除杂草,捡去落叶,还会悄悄告诉父亲一些家里的事情。20年过去了,董女士告诉她的儿子:“我百年后也要选择陪伴在老父亲身边。”

我们一家会在纪念碑上相聚

为弘扬志愿捐献遗体者的无私奉献精神,2003年,北京市长青园骨灰林基地建起了“生命”纪念碑。“生命”纪念碑主体碑高12.5米,环绕广场的墓碑群上,描金镌刻着每一名完成遗体捐献者的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

“将来我们这个大家庭会在长青园的墓碑上团聚,多热闹啊。”说这话的是82岁的闫玉香。闫大妈的母亲、老伴儿和女婿先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闫大妈和女儿、儿子也都报名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她相信,一家人终有一天会在纪念碑上再相聚。

82岁的闫玉香住在北京潘家园,如今身体还算硬朗。2010年老伴儿去世后,她独自一个人照顾身体不好的儿子。捐献遗体还是受到了儿子的启发。多年前,闫大妈的儿子听到广播里说遗体捐献,了解到遗体捐献可以供医学研究,有助于医务人员找到解决疑难病症的办法,能让更多的人健健康康的,于是,闫大妈的儿子就打算捐献遗体。他们打电话一路咨询,最后了解到了遗体捐献的具体办法。2002年,闫大妈的儿子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2010年,闫大妈的老伴儿去世后捐献了遗体。女儿和女婿扫墓时,受到感染,当场决定签署遗体捐赠志愿书。后来,女儿和女婿到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登记捐献遗体。闫大妈的女婿去世后,按照他生前的愿望,将遗体捐赠给了医学事业。

闫大妈现在身体还很硬朗,在家里能操持家务、照顾生病的儿子。每天老人都会楼上楼下转两趟,出去买买菜,回家做做饭,日子平和而安定。说起遗体捐赠,老人也很感慨:“3位亲人都先后离我而去,捐献遗体一开始家里也有人接受不了,但逐渐受到红十字会的宣传和家庭的影响,认识到遗体捐献的意义,最后我和我的女儿和有残疾的儿子也都报名签了遗体捐献志愿书。”闫大妈常说,每个人都要面对生死,死后捐献遗体能让医学事业受益是好事。“等有天我生病了,能遇到一位经验丰富的好医生,我也会从中获益。”

如今,和80多岁的闫大妈讨论死亡,她毫不恐惧,也不忌讳。闫大妈豁达地说:“我们一家人最后会在长青园的纪念碑上再相聚,多热闹的大家庭啊!”

多种新方式渐渐被接受

近年来,在各地政府的倡导和推进下,生态安葬率正在提高。3月22日,辽宁举行海葬公祭活动,193位家属来到大连海域,向海面撒下鲜花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沈阳,越来越多的市民愿意选择将骨灰撒海。2016年,沈阳骨灰撒海已接近3000盒,接近沈阳年遗体火化总量的3%。而在南京,生态安葬率则从2009年的5%攀升至2016年底的12.68%。

“目前我国鼓励节地生态丧葬,各地政府都有相应的措施。”长沙市唐人万寿园企划负责人柏林表示,“以湖南为例,省民政厅每年提供500个节地生态葬的免费名额,各个陵园都接受报名。”柏林介绍,各种新的丧葬方式也正在为人们所接受,如将骨灰盒嵌在墙壁内的壁葬、在网络上建立虚拟墓地,浙江还推出生命晶石——将亲人的骨灰高温熔融后凝结成晶石,还可以制成饰品随身携带。传统丧葬观念正在发生转变。

(晚宗)

征集

读者朋友们,本报新推出“家有父母”版,本版设有“养生之道”“老照片”“父母爱情”三个栏目,长期面向读者征稿。

如果你对养生有独到的见解,能给中老年人的保健养生提供科学指导;如果你家中有张泛黄的老照片,愿意与我们分享它背后的故事;如果你想感怀过去,或是分享父母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欢迎读者朋友们积极参与!

参与方式:

1.投稿邮箱:pdswbqg@126.com

2.拨打晚报热线电话:4940000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