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春天的故事·他们眼中的60年
3上一版  下一版4
 
看电影,从一票难求到阅尽大片
从门市部到超市卖场“海了去”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7年3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电影,从一票难求到阅尽大片

在市平声影剧院,李书申抚摸着被淘汰的座式电影放映机,感慨万千。 本报记者 李英平 摄
 

□本报记者 娄刚

在鹰城60年的历史中,如果人们回忆曾经有过的美好时光,看电影是常常提到的事儿,那种亲切和快乐的感觉就像鲁迅先生在《社戏》中回忆儿时看戏的情景一样。3月上旬的一天,记者采访到市电影公司退休职工、78岁的李书申老人,听他从行内人的角度,讲述60年来我市电影业的起落沉浮。

胶片时代,放电影是个技术活

李书申现居住在市区平声影剧院旁边的一个家属楼。记者到他家时,他正在玩手机。记者问他用手机都干啥,他说:“看新闻,看戏,看电影,和小家伙们视频聊天。”记者说:“家里装宽带了?”他说:“没。我蹭网。我有万能钥匙。”就此而言,这是一个和社会保持同步的老人。

李书申1961年进人民电影院当了放映员,在此之前,他跟着一位市领导当通讯员,当时只有十六七岁。1961年,该领导调出平顶山时,李书申没有随行,而是专门要求当电影放映员。在他眼里,电影放映员才是最风光的职业。那时,人民电影院共有13名职工,其中放映员4人,售票员1人,宣传员1人。“宣传员是干啥的?”记者问。李书申解释:“当时的电影海报都是手工画的,宣传员就是画海报的。”

李书申告诉记者,在胶片电影时代,放电影需要两个放映员同时工作,换胶片的时候,这边停,那边放,一秒都不能错。为了配合默契,他和同事商量好,双方都记住胶片中人物的最后一句话,凭这句话估算出提前量,然后在换片时做到及时无误。因此,放电影并不是把胶片放到机器里就闲下来了,而是必须全程专心致志。

1965年,李书申到郑州参加脱产培训。这是省里为提高各地电影放映质量而举办的一个高水平学习班,学员大部分是刚出校门的正规学校毕业生。兴冲冲而去的李书申刚到学校就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学校组织入学考试,只有小学学历的他得分全班倒数第一,校领导劝他退学。“退学回家太丢人了,不能退。”他反复央求校领导,并发下“一定要学好”的誓言,才获准听课。

培训期间,李书申下了苦功夫,除了白天上课,每天吃完晚饭,他就一个人拿着书本跑到路灯下面学习,很快就掌握了大量的外文字母和单词,也搞明白了“电容”“电阻”这些物理学概念。“放个电影还需要懂外语?”记者感到不可思议。“当然了!当时电影院用的大部分是进口放映机,不会外语,上面的字母你都不认识。”李书申说。

像他这样从工作岗位上到校学习也有优势,“老师讲到放映机各个部件的性能时,一听就懂。没有干过的就不容易听明白。”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上勤奋学习,此次脱产学习结束,他好几门课程取得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令人刮目相看。“后来,省里再举办这样的培训班,还让我去讲课哩。”李书申说。

1971年,李书申调到市电影公司技术科,负责培训全市电影放映员并维修全市800多台放映机。1980年,他和几位同事因改革电影放映技术获得省级表彰。20世纪90年代,他获得了由中影公司颁发的“从事电影发行放映工作30周年”荣誉证书。

硬件进步和数字化飞跃

据李书申介绍,平顶山人最早看电影是在平顶山剧院。平顶山剧院建于1957年,主要任务是戏曲演出,兼顾放电影很紧张,为满足当时群众看电影的强烈需求,1960年,平顶山第一个专业电影院在原矿工俱乐部的基础上建成,这就是人民电影院。

改建而成的人民电影院采用的是当时比较常见的剧院式建筑样式,由前厅、剧场、舞台等部分组成。前厅有两三层楼高,有放映、售票、贴海报等功能。电影院内有31排固定的翻板椅、4排增设的连椅,座位大概有860个。初期,影院没有空调,只有两排吊扇。

1982年,平声影剧院在建中路口落成。平声影剧院的建设考虑到了电影放映、戏剧演出和开会等多种需要,属多功能影剧院。影剧院结构高大,有1700多个座位,分上下两层,下层前排座椅用的还是软皮包装,非常舒适。

李书申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热门电影当数战争片和戏曲电影,像《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人欢马叫》《追鱼》等,都很受观众欢迎。但是当时的片源单一,每个月最多有3部新片,而且规定放映时间不超过5天。

因为一票难求,经常有熟人托李书申买电影票,找的人太多以至于一次要买二三十张,于是他专门弄了个笔记本记着。“现在想想太有意思了。”李书申说。

有一次,李书申上午放完电影没回家,中午在放映室休息,忽然听到剧场里咕咚一声,他赶忙起来跑过去看,发现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躺在地板上不省人事。他赶紧找了个架子车把男孩送往医院,因为抢救及时,男孩脱离了危险。后来他才知道,这男孩上午看了一场电影,下午还想看又没钱买票,就偷偷藏到天花板上,结果不小心摔了下来。“那时候翻墙看电影的孩子可多了。”李书申回忆。

有些市民可能还记得,以前到电影院看电影,经常会发生时间到了但电影迟迟不开演的情况,于是观众就开始鼓掌喝倒彩。这是咋回事呢?据李书申介绍,当时上映一部电影,省电影公司发到平顶山的只有一套胶片,这套胶片在多家影院轮映,一旦时间表出现错误或者路上有延误,就会发生不能准点放映的情况,急煞众人。

“从平顶山剧院到人民电影院再到平声影剧院,条件一天比一天好。当然现在更好了。”尽管李书申退休后没再进影院看过电影,但对现在的电影院还有一定的了解,“现在都是数字化,放电影不需要技术了。电影院不光环境好,片源也多,新电影都是全国同步。”

如李书申所说,在电影数字化之后,我市呈现出商业电影和公益电影并行发展的新形态,国有电影资源基本上实现公益放映,主要放映场所如市文化艺术中心影城等观影条件优越,与商业影院相比毫不逊色。同时,民营电影院日益繁荣,以市区和平路为中心不足1平方公里的黄金地段影院多达5家,每个影城每天都有六七部电影在轮映,每个厅的放映时间最多间隔半个小时,影迷们得以阅尽大片。

记者问李书申在网上喜欢看什么电影,他说:“目前在看《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我还是喜欢老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