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春霞 文/图
随着“6·26”国际禁毒日的临近,毒品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昨天,本报记者走进市强制隔离戒毒所,零距离探访戒毒人员的生活,倾听他们不慎染上毒品悔恨不已的心路历程。
走进戒毒所
揭秘戒毒人员的日常生活
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位于市区神马大道东段,2015年我国劳教制度终结后,市劳教所改为市强制隔离戒毒所,隶属于市司法局。
一座极为普通的办公楼后面,就是高墙森严、铁门紧闭的强制隔离戒毒管教区域。今年6月,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加大禁毒宣传力度,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禁毒教育宣传活动,在戒毒人员中开展了各种教育,以帮助他们抵制毒品、重塑人生。
昨天上午10时许,统一身穿绿色T恤、黑色短裤的戒毒人员在一个大会议室里聆听禁毒教育报告会。给他们做报告的是平顶山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宋庆阁。台下的戒毒人员听课认真,精神抖擞,看起来与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
一个小时的报告会结束之后,戒毒人员又来到宿舍楼前的国旗下,高唱歌曲《歌唱祖国》,并再次紧握右拳重温戒毒誓词:“我宣誓: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我保证做到,服从管理、遵守纪律、努力学习、配合治疗,积极参加洗衣劳动和集体活动……抵制诱惑,绝不吸毒。”戒毒人员的声音铿锵有力,与想象中吸毒人员虚弱无力的形象大相径庭。
在民警带领下,记者走进戒毒人员的宿舍,只见室内整洁,军绿色的被子叠成“豆腐块”统一放在床头,茶杯等生活用具整齐摆放在桌子上。宿舍内有电扇,还有监控设施。
戒毒人员活动室内有电视,还有一个大书柜,上面摆放着各类图书。
医务室内有医生值班,一名戒毒人员正躺在床上输液。
随后记者来到一间看起来有些特殊的单独戒毒室,里面有一张床,床上放着几根束缚带。民警介绍说,有些人员犯毒瘾时,反应比较强烈,需要将他们束缚在床上,帮他们脱毒治疗,所以设置了这个房间。不过,吸毒人员接受强制戒毒时,一般先到市公安局的强制隔离戒毒所脱毒3至6个月,转到这里时毒瘾就不那么强了。
只是因为好奇
大学毕业生、国企员工染毒
采访中民警介绍,毒品分为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近年来冰毒、摇头丸等新型毒品泛滥,对年轻人的危害非常大。记者与两名戒毒人员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他们吸食的都是冰毒,其中一名还是大学毕业生。
27岁的阿华(化名)家住市区,是家中独子,2011年从市内一所大学毕业,学的是美术专业。由于工作不好找,家境不错的他一直宅在家里画画或打游戏,聊以度日。有一次,他去邻居家玩,看见有人在吸食冰毒,很感兴趣。
“之前只是听说过冰毒,就想尝尝它什么味儿。”阿华脸上的表情有些稚嫩,也露出悔恨,“没想到这么严重。”
他记得第一次吸了之后,很兴奋,两天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就一直打游戏。20天后,觉得“吸了没啥事儿”的他又吸了第二次。父母知道后又惊又痛,没少跟他吵架。
有一段时间,他决心戒掉毒品,不料父母回来闻到他身上喷的香水味儿,非说他又吸毒了。父母的不信任导致他再次自暴自弃,一气之下就又跑出去吸毒了。随后被警方抓获。
今年38岁的李海(化名)原是我市一家国企的销售人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3年前,因为好奇,他吸食了冰毒,结果“甩不掉了”。当他又一次和朋友一起吸食冰毒时,被警方抓获,妻子知道后非常震惊,也跟他闹过离婚,但最终选择陪他一起渡过难关。他向家人发誓:“这次一定会长记性,出去之后绝不复吸!”
如今,李海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出操,按时吃饭、出工或训练,晚上按时学习、睡觉,生活很有规律。由于表现好,他还被任命为戒毒人员某队的班长。
经过在这里训练和治疗,阿华的状态也好多了,对于未来又有了希望:“出去之后,我打算换个城市,换种活法,重新开始。”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戒毒人员最担心的是出去之后被家人和社会歧视。“戒毒之后复吸的很多,主要原因是他们得不到家人和社会的关爱,似乎只有在毒友那里才能找到温暖。因此,吸毒人员要真正戒毒,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帮助他们抵制诱惑。”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一位民警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