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
6月14日,马云关于打假的一番言论受各界关注。“中国制造的假货质量比真货更好”“毁掉真货的不是假货”等标题刷屏,引发极大争议。
马云的演讲是英文的,他的原意是,新商业模式的出现让假货的界定变得模糊。在马云的定义里,新商业模式指的是中国为国际大牌代工的工厂,在平台上贩售自己的产品。他只说了这些产品质量不见得比正品差却有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这些代工厂的产品,一种是本应销毁的大牌产品质检不合格的次品或用余料制作的山寨品即“原单”,另一种是照着大牌产品1:1复制出来却不打商标的“复刻”或“高端定制”。
是的,对这些带着原产品血液的“原单”或“复刻”,也许不能准确定义其为假货,但其抄袭或剽窃了国际大牌的设计和创意,连制作流程都是照搬的,却是板上钉钉地侵犯了原品牌的知识产权。绕开这些山寨品对知识产权的侵犯,且名曰“新商业模式”,被意译为“假货比真货更好”也不算冤枉。
阿里尤其是淘宝深受假货困扰,马云曾称成立了2000多人的专职打假团队,也曾言假货不是平台造成的,根源在线下。的确,中国假货泛滥成为山寨大国,根源在于违法成本太低,但不能否认的是平台为假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大、便捷且更易逃脱法律制裁的机会。然而,这些不是纵容假货甚至为游走于法律边缘的变相假货开绿灯的借口。
假货于平台或中国都是不可忽视的负资产,中国制造当下可以达到一定的工艺水平,得以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这本是一件好事,可如果将这样的技术工艺和高品质运用在山寨、造假或剽窃品牌产品设计的“复刻”“定制”上,只能赚赚眼下的快钱,却输了未来。品质再好的假货也是假货,即使能生产出和大牌完全一样的产品,即使消费者知假购假,也不过是希望通过完全一样的产品来满足自己对于拥有真奢侈品的虚荣心而已。而且一旦失去了原品牌的依托,还能山寨谁?又有谁来买?
中国随着人工等各种成本的上涨,必将逐渐告别世界工厂的定位,近年更迫切地强调转型、升级,强调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无论是着眼未来还是眼下的经济困局,均应抓紧时间潜心研究,将中国制造的好品质用在自己的品牌打造上,而不是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生产山寨和逃脱法律制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