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老物件·寄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民国时期湖南制造的铜币
父亲留给 他的“水壶”
50多年前的嫁妆针线筐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6年5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50多年前的嫁妆针线筐

 

□本报记者 高红侠 文/图

一个看似平常的针线筐,是母亲送给她的嫁妆,陪她走过了53年的风风雨雨。从吉林到河北、河南,这个针线筐始终与她相伴,有如母亲在身边,激励她不断进步,勤俭持家。近日,杨桂传老人向记者展示了这个针线筐(如右图),讲述了针线筐背后的故事。

杨桂传今年71岁,家住市区贸源街原市铝制品厂家属院。近日,记者在杨桂传家中看到了这个针线筐。针线筐为深枣红色,底部和边沿分别是用柳条和竹条编成的,直径有40多厘米。外观与一般的针线筐没有大的区别。

说起这个针线筐,杨桂传打开了话匣子。杨桂传老家在叶县农村,年轻时经常见母亲用这个针线筐做针线活儿。1962年,经人介绍,她和邻村、在部队服兵役的丈夫曹永坤相识,次年结婚。当时杨家家境贫寒,没啥可当嫁妆,杨桂传的父母找人做了个箱柜并用一尺红布和一段榆木棒做成衣服掸子做嫁妆,同时母亲把一直使用的针线筐也送给了女儿。“可能是希望我将来学会勤俭持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吧。”杨桂传笑着说。

婚后七八年,杨桂传带着两个孩子和婆婆作为随军家属,来到吉林省通化市丈夫所在的部队,跟随他们一同前往的还有这个针线筐。后来,他们一家又辗转到河北保定。1978年,丈夫从部队转业到平顶山工作,这个针线筐时刻伴随杨桂传左右。平时,她总是做一些针线活儿,一家人一年四季的衣裳、鞋袜全靠她。

近年来,随着孙辈的出生,针线筐又派上了用场,心灵手巧的她为孙辈做棉衣、单衣和肚兜等衣物。有时候,杨桂传还变着花样用布头儿或旧衣服做出各种小饰物和鞋垫,送给亲朋好友。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