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老物件·寄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民国时期湖南制造的铜币
父亲留给 他的“水壶”
50多年前的嫁妆针线筐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6年5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叔留给他的救命钱
民国时期湖南制造的铜币

 

□本报记者 牛超/文 李英平/图

“看到这几枚钱币,我就想起了我二叔,这是他给我的救命钱……”5月5日,市民赵金山带着几枚“古钱币”来到晚报热线办公室,向记者讲述了这几枚钱币背后的故事。

记者注意到,这几枚钱币,有3枚是乾隆通宝和光绪通宝;两枚是“袁大头”银元;还有两枚是民国时期湖南制造的铜币。其中民国时期湖南制造的铜币,记者是第一次见。由于保存不善,这两枚铜币布满了锈迹,其中一枚的正面隐约可见“中华民国”字样。另一枚正面较为清晰,上面写有“湖南省造”四字,下面写有“当制钱二十文”字样,中间是两面交叉的旗帜,背面是稻穗图案(如上图)。

据了解,我国最早的铜币(机制铜币)由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十三年(1887)奏准创建广东造币厂,光绪十五年(1889)开始生产机制铜元,这是我国钱币史上称谓“机制币”的开始。民国时期,各地军阀割据势力相互混战,继而纷纷在各地设厂制造铜元,用以筹措军费,遂使铜元质地恶劣,价格暴跌。北伐以后,铜元逐渐被镍币取代,逐步退出流通。

铜元在我国发行流通前后不过半个世纪,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是中国近代货币史和钱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赵金山今年83岁,老家在许昌长葛市。赵金山说,他二叔是个算命先生,人称“活神仙”。打赵金山记事起,二叔就长年在外奔波,以给人算命为生。“1942年,30多岁的二叔有事回了一趟老家,见我们生活困难,临走时,给了我这几个铜币。”赵金山说,当时,大家生活都不好,二叔将自己仅有的几枚铜币给他时,一再交代他,“金山,只要有一口吃的就不能花。家里实在没有时,要省着用,能买一个馍时,只能吃半个,另半个留着明天吃……”

“当时,家里有个亲戚在县城给人当店员,每到发工资时,就将工资换成黑豆养家糊口。”赵金山说,当时,钱贬值快,东西反而还能抵挡一段时间。就这样,靠着亲戚的黑豆,赵金山家一直没有用二叔给的这几枚铜币。

“看到这几枚钱币,我就想起了二叔。”赵金山说,二叔一生很不容易。“他一辈子没有结婚,听说常在平顶山香山寺、襄城百岭岗、郏县三苏坟这些地方给人算命。平时很少回家,也只有逢年过节了,才回去瞅瞅。”

1959年,赵金山到平顶山工作后,与二叔失去了联系,“老家也没啥人了,我曾回老家打听,但谁也没见过他。”赵金山到二叔经常去的地方找,也没有找到。

“二叔叫赵振丙,小时候腿受过伤,记不清哪条腿受伤了,经常拄着一根拐杖。”赵金山说,听说后来二叔就在平顶山附近活动,“从我来平顶山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放弃过找二叔,但一直没有结果。”赵金山说,不管二叔是否还活在世上,他都希望能得到二叔的消息。如果你认识或知道赵振丙的消息,请打电话4940000告知。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