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股市反弹,该反思些什么?
救市需要更大胆的改革
飞“失”
喝红牛没长翅膀获赔 吃饼干无效找谁?
请给榆林文科状元一点人性的目光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5年7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请给榆林文科状元一点人性的目光

 

全国那么多或大或小的区域性高考状元,没有一个比远在西北还要偏北的陕西榆林文科状元更能引起媒体的兴趣——因为其身份涉嫌“高考移民”。

媒体扒得很详细:这位状元的户口2009年离开山东鄄城,迤逦千里迁至陕西榆林,落在榆林华栋中学校长名下。正是因为华栋中学出了这个高考状元却不炒作,才引起了外人的注意。

一般而言,违反法律和政策规定,将户口从高考竞争程度高的省份迁至竞争程度低的省份,并在迁入地参加高考的考生,就是“高考移民”。近年来,为维护地域教育公平,教育部门打击“高考移民”不遗余力,一些孩子在这种捕捞式的打击中落网,正值青春年华却失去人生珍贵的发展机会,令人扼腕叹息。

不过,现在就把“高考移民”的标签贴到这位状元身上,为时尚早。与大多数省份一样,陕西对高考者的资格要求也是“户籍3年、学籍3年”。也就是说,户口迁入陕西满3年,高中3年也在陕西就读,就可获得在陕西的高考资格。这位状元的高中3年虽与榆林的华栋中学不沾边,却是在西安度过的。因此,其高考资格无可指摘。

话虽如此,却不能低估媒体舆论监督的能力。媒体质疑:这位状元与华栋中学校长无任何亲戚关系,其户口迁入明显有问题。由于“户口迁入以申请人提供的资料为主”,这位状元的申请资料是否造了假,公安部门是否把关不严,目前均未证实。

如此说来,至少目前,这位状元不属于“高考移民”。也许很像,但在程序上真不是。

不过,媒体的质疑真是孜孜不倦。《新京报》“深谋远虑”,认为这位状元背后的“学籍空挂”才是真问题。什么是“学籍空挂”?就是户籍、学籍放在不发达地区,学生跑到发达地区接受教育,等高考时再回落后地区。要是都这样干,高考秩序岂不是乱了套?

这状元,“罪”莫大焉!

《论语》有云:“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媒体对高考政策倒是忠心耿耿,可它们似乎忘了古人的“恕道”,忘记了这个高考状元只是一个18岁的小姑娘,忘记了小姑娘姓名的一撇一捺,户口原籍现籍皆大白于天下,对她也是一种伤害。媒体的不厌其详,是舆论监督还是舆论审判,边界似乎并不清晰。

6年前,这位小姑娘只有12岁,无能力无意识反抗家长的安排。然而现在,这种所谓的后果几乎让她一个人承受。媒体连篇累牍质疑的背后,我似乎看到一双惊恐的眼睛。

更何况,教育的地域不平衡、不公与歧视之间,本就剪不断理还乱。所谓的“高考移民”禁令,也是高考制度完善过程中不得已制定的一个折中政策。即使她破坏了现有规则,制造了不公,也是因为有一个更大的不公造成的。她何尝不是这种不公的受害者?

很多媒体以及论者都像是精神分裂症,一方面对高考政策的种种缺陷指指点点,对地区不公及歧视痛心疾首,另一方面又对这种不公与歧视制造的后果展现大义凛然的讨伐精神。更讽刺的是,一旦他们自己遇到这样钻漏洞的机会,他们更会毫不犹豫地趋之若鹜。当论者的观点与行为出现分裂时,只能说明观点在行为面前多么言不由衷,而行为背后的制度与现实又是多么脱节。这一切,需要改革趋向完善。

这几年,高考改革的呼声似乎小了,但论者不能因呼声小而麻木顺从。当然,我并不是为小姑娘辩护,如果调查认为她的确破坏了现有规则,她也应当付出相应的代价。然而,媒体及论者一味鞭挞不公下的一个蛋,却不去检讨这种不公,对个体显得残忍了些。媒体关注这件事,在行使监督权力之时,也请投去一点人性的目光。作为个人,我丝毫掩饰不住同情:姑娘,你干嘛不考第二?

(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A15版)

□雨来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