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6版:社区·故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徒步旅行,享受慢生活
让梦想在指尖飞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4年1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梦想在指尖飞
20年琢磨,残疾女修成制衣高手
忙里偷闲,孙玲芝在自家的百货店里制衣。
 

□本报记者 库艳敏 文/图

家住卫东区东安路街道葡萄园社区原恒瑞矿山机械厂家属院的孙玲芝今年40岁,1岁多时因小儿麻痹落下右腿残疾,凭着对制衣的一腔热情,20年来,她不轻言放弃,一步一步接近萦绕在指尖上的美丽梦想。

10月30日,孙玲芝初次代表我市参加我省第五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就取得了女服制作的第三名。她还有望参加省残联组织的集中培训,代表我省参加全国职业技能比赛。11月17日,在市区矿工路东段她家的烟酒百货店内,记者采访了她。

受母亲影响爱上制衣

孙玲芝在家里排行老三,她说,学制衣是深受母亲的影响。“到现在,她都看不上我做的衣服。”孙玲芝笑言。

孙玲芝的娘家在湛河区北渡镇汴城村,父亲是名工人,母亲是典型的家庭妇女。家里兄弟姊妹多,父亲一人的工资要养活一家人,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的。过年时,别家的孩子穿新衣,孙玲芝的母亲就照着样子给孩子们做新衣,该绣花的地方绣花,该有口袋的地方就缝上口袋,做好的新衣几乎可以与人家买的成衣相媲美。

初中毕业后,因行动不便不会骑自行车,孙玲芝没再继续上学,一直在家里照顾家人。20岁那年,苗侯村有个老裁缝招学徒,母亲便让她跟着老师傅学制衣。“好歹这也是门手艺,女孩子家干这个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总少受些罪。”母亲一直这样对她说。

做梦都在上中山装口袋

孙玲芝就这样喜欢上了制衣。1个半月的学习很快结束了,3个学徒只有她一人坚持了下来。后来,她又到集中批发成衣的新华区王庄村跟人学习了4个月。店里活儿不多、师傅又心情好愿意教时,她就赶紧学手艺。学习结束后,为了锤炼手艺,她开始跟着在市区开裁缝店的表姐做衣服。

由于身有残疾,她一直不大爱说话,心理有障碍。“现在说起来,我特别感谢表姐夫。”孙玲芝说,表姐夫告诉她,如果想自己开店,不会与人沟通,就算手艺再高,衣服照样卖不出去。

为了方便她在家里制衣,父母给她做了一个两米长的桐木板案子。跟着表姐做衣服的两三年,她省吃俭用,挣点儿钱就置办一件制衣“家伙”。第一次领到200多元工资,她就花40元钱买了把剪刀。这把剪刀伴随她至今。

有了姐夫的教导,在学艺的同时她试着改变自己。村里谁找她改衣服,她都乐于帮忙。她鼓起勇气独自给同村的一个嫂子做了套衣服,终于有了自己的“作品”。

孙玲芝说,她是真心喜欢做衣服,从来没有烦过,更没有间断过。没到市区学艺前,家里曾请一位老裁缝给父亲做中山装。“中山装最难做的就是口袋,口袋全是吊着的,看不到明线。”她一直在旁边看着,谁知道到该做口袋时,她却被打发出去买线,回来时老裁缝已经做好了。“我做梦都梦到上兜,干着急就是上不去。”她说,后来她到市区打工后,只要有人做中山装,别人嫌麻烦不做,她却全接了,“我一定要把它做成”。

最爱还是制衣

2000年,孙玲芝嫁到了市区。婚后一年,她仍坚持在老家赶集会找活儿,需要到市区买辅料时才回家。对于制衣,丈夫给予了她很大支持。“我没做过饭,家务几乎没干过。”她坦言。

孙玲芝说,做一件衣服,需要量体、打版、裁剪再缝制。高档服装都是立体裁剪,难度较大。2005年下半年,经人介绍,她到市区一家高档制衣店学习打版并帮人制作成衣,“那时候一天一件,手艺突飞猛进”。

孙玲芝说,最忙时,她一下子接了60多套工作服。因为顾客要得急,她天天干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上午照样八九点起来干活。孙玲芝说,刚起时有点儿难受,但一坐到机器前,她就来精神了。20年的不间断努力,她的手掌磨出了茧,内心越来越自信。

现在,孙玲芝专门给一家高档制衣店缝制成衣。记者采访她时,她正忙着做一件羊绒大衣。去年,她还被社区选聘为残疾人专职委员,做社区残疾人信息调查、服务等。她的制衣店就设在家里经营的烟酒百货店内,店内,高速平缝机、锁边机、蒸汽熨斗……一应俱全。丈夫不在时,她就一边制衣一边卖东西。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