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节气里的鹰城 | 夏至吃碗捞面条
黄峻岭先生及其经典之作《卖箩筐》
魅力鹰城 汝瓷之源·人间瓷话 | 顶天立地三足洗
鹰城文史故事绘·地名故事 | 汝水扬波聚碧海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年6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峻岭先生及其经典之作《卖箩筐》

黄峻岭先生
公开发行的唱片、VCD影碟

相关资料图片由作者提供
 

◇ 王文一

黄峻岭(1924年10月12日至2012年9月7日),郏县城关西大街人,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创作河南越调《卖箩筐》剧本。

他幼年家境贫寒,小学毕业时,正值全面抗战爆发,举家迁移到郏县北部山区的安良镇王小台村。为生活计,他在家拾粪、打柴,给本村富户放牧牛羊。1939年就读于许昌慈幼院中学,在校学习期间受地下党员王育青老师影响,参加学校儿童话剧团,并在许昌三星舞台、许昌专署礼堂演出了《铁路工人》《人与傀儡》《死里求生》等抗日进步剧目以及抗战歌曲,宣传和激励了民众的抗日决心。1943年,初中毕业后到鲁山县保育院任生活老师兼教军体和音乐课程。1944年春,日寇进犯中原,他随保育院西迁千里之外西部山区。日本投降后,保育院迁至开封朱仙镇。1946年秋,郭中敏院长介绍黄峻岭先生到许昌培德中学继续读书。1948年许昌解放,他回到家乡务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峻岭先生参加了县教师训练班学习,后被分配到白庙完小任教导主任,除做好教学外,还兼宣传。其间,为配合抗美援朝和新婚姻法的宣传,他积极组织师生排练曲剧《小桥边的战斗》《小二黑结婚》等剧目,同时还在校内外教唱《雄赳赳气昂昂》《中朝人民抗美胜利之歌》《反对美帝使用细菌战》等歌曲。

1958年11月,他被抽调创作编写黄道乡工业发展前景的曲艺材料快板书。1961年,被调入郏县豫剧团任编剧,专职进行剧本创作。其间,他不断学习戏剧艺术理论,在编写抄写剧本的同时,对传统古装剧目进行了挖掘整理,使古老的戏剧艺术再现舞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

多年前,笔者就听到《卖箩筐》剧目的逸闻轶事。为此,去年专访了郏县王集乡柴堂村82岁的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张召先生。张召先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河南日报》农村版的业余通讯员,谈到黄峻岭先生及其作品《卖箩筐》,他记忆犹新。据他回忆,剧本是黄峻岭先生于1962年冬、1963年春在柴堂村(原王集公社柴堂大队)体验生活时,以该村第二生产队社员杨树勋为原型写就的。该村位于郏县东南隅风景秀丽的北汝河畔,汝河滩涂盛产荆条,传统的编织技艺是这个村村民的主要副业。杨树勋有一手熟练的编箩筐技术,黄峻岭先生根据杨树勋等人物原型的故事情节,写下了《卖箩筐》剧本的初稿。

1963年秋,许昌地区组织各县市编剧人员到许昌贺庄体验生活,黄峻岭和社员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参加打菸(烟)、装炕等繁重的农活。秋后,编剧人员集中到许昌戏剧院进行剧本创作。结合在许昌贺庄的实际体验,在许昌戏剧院时,黄峻岭先生对原在柴堂村编写的《卖箩筐》剧本初稿又进行了细致的艺术再加工,《卖箩筐》剧本始得呈现于世人面前。

1964年2月,黄峻岭先生接到许昌专区通知,让他带着修改好的剧本赴许昌专区越调剧团排练演出。每次排练演出之后,省、地领导都会提出指导性的修改意见,剧本先后进行了10多次的认真修改,日趋完善至臻。当年4月,该剧目赴郑州参加了河南省现代戏剧观摩演出并获奖。中国文联主席林默涵对《卖箩筐》给予高度评价:“该剧以小见大,喜剧风格,情节动人,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一台好戏。”

随后,《光明日报》《河南日报》对该剧发表了评论,《卖箩筐》剧本被刊登在国家级刊物《剧本》1964年第6期。之后,越调现代剧目《卖箩筐》与《夫妻俩》剧目被珠江电影制片厂选中并拍摄为戏曲艺术片,该片由我国著名电影艺术家陶金导演,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毛爱莲担纲主演,于1965年4月组合拍成河南越调戏曲艺术片《山村新曲》,在全国公开发行放映。

《夫妻俩》《卖箩筐》两部小戏都由河南许昌专区越调剧团创作,影片中的两个小故事都是以歌颂农村中的社会主义新人为主。两部小戏的剧情相比较,《卖箩筐》更受人们喜爱。这部戏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精练,人物生动,寓意深刻,妙趣横生。

1965年5月上旬,郑州召开河南省贫下中农代表会议,越调《卖箩筐》、豫剧《红灯记》《耕耘记》等剧目唱段被选为会议期间专题文艺节目。当年7月1日,中南五省的盛会“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在广州开幕。大会期间,珠江电影制片厂把新片《山村新曲》作为大会招待放映节目予以放映,得到中南局各级领导和与会代表的重视和一致好评。

由此,越调《卖箩筐》一时家喻户晓。该剧目从诞生以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传唱不衰。其作品除电影外,还被省内外出版印刷成多种版本的剧本,如被河南省豫剧二团改编成豫剧,贵州省把该剧移植成地方戏花灯剧演出,中国唱片社将其灌制成唱片,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它又被录制成录音磁带和电子音像在全国公开发行。

《卖箩筐》这一地方小戏其影响之大,在国内屈指可数,该剧本在中国戏剧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