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魅力鹰城 汝瓷之源】鲁山段店花瓷二十品
瓷话人生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4年4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瓷话人生

《国瓷之光——李国祯传》封面
图片由李增强提供
 

◇ 李增强

书案上放着一部《国瓷之光——李国祯传》,那是2021年3月跟随肖根胜参加他在北京现代文学馆举办的作品研讨会时他送我的签名图书,我一直视若珍宝。

肖根胜是郏县人,也是一位创作态度严谨的作家。他早年创作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青海长云》曾经获得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新近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国瓷之光——李国桢传》获得河南省优秀图书出版奖。

近期,再次研读《国瓷之光——李国祯传》,长达50多万字的体量、恢宏的气势、严谨的结构和饱满的情怀让我深感震撼。

中国是瓷的国度,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为了写好这部作品,作者参考查阅了堆积如山的资料,走访了上海、北京、江西、江苏、浙江、河北、山东、广东、福建、陕西、河南等十几个省(市),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走访专家学者及相关知情人士200多人,历时6年创作完成这部作品。

作品主人公李国桢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陶瓷科学家、陶瓷科学研究先驱,是古陶瓷材料研究的杰出代表,在我国陶瓷领域作出过重要贡献。李国桢1940年考入西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重庆中央工业实验所工作,抗战胜利后,他随单位迁往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上海工业实验所工程师,从事多项重要研究工作,并享有专利权。1953年下半年,受原轻工业部指派,赴景德镇落实周恩来总理关于尽快恢复历史名瓷的指示精神,在景德镇试制成功“建国瓷”,恢复了名贵釉色数十种。1954年,任原轻工业部陶瓷处工程师,规划了新中国陶瓷事业的发展蓝图。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陶瓷研究生涯中,李国桢足迹踏遍全国各大瓷区瓷厂,恢复了“五大名窑”,再现了“六大瓷系”,培育了唐山、邯郸、淄博、宜兴、潮州、佛山等各个瓷区现代陶瓷科技创新的“五朵金花”,取得了我国“南青”与“北青”两大著名青瓷划时代的巨大成就;参与编著、合著多部带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专业学术性著作,发表重要科研论文60多篇,为繁荣和振兴我国陶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书分序章、抉择、家事、背着背包跳舞、瓷都督陶、情系汝瓷、陶瓷无博士、邯郸“魔釉”等24个章节,通过一位科学家的人生道路,书写了为国家陶瓷工艺披肝沥胆的老一代科学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大国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面对艰难的人生处境,他历经坎坷,对科学的信念不曾动摇,对事业和家庭情感深挚。作品立意在国瓷之光,是家国情怀的光芒,是国瓷工艺的历史荣光。在思想内涵和历史维度上,李国桢的风雨人生,代表了老一代科学家的境界。该书主题厚重、人物性格鲜明。从标题设置到内容选取脉络清晰,主次分明,每个章节作者都写得格外用心、收放自如,而且每个章节的小标题也都别出心裁、耐人寻味。比如接收的悲哀、背着背包跳舞、中国样本、第三只眼睛、命运被这样改变、走出去的脚步、邯郸“魔釉”等,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从主人公的事业到家庭、婚姻到生活,以及涉及他的活动场所,作者都善于从小处着眼,运用大量感人的细节描写,使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一部优秀的作品离不开作者高超的创作水平和写作技巧。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的写法并不单一,而是调动多种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分别采用倒叙、平叙、插叙、补叙,引用、概括、议论、纪实、白描等多种表现手法,从主人公李国桢的抉择和家庭生活入手,从如何走上探索中国陶瓷科技之路开始写起,浓墨重彩地写出了主人公内在的精神追求和心路历程。”平顶山市作协副主席张中民曾以《用工匠精神挺起民族的脊梁》为题,对该书的创作进行归纳评论。

文中除了对主人公李国桢这一典型人物的生活细节、性格刻画、吃苦耐劳精神和对祖国无限忠诚的描写,还用大量生动的文笔写出了他身边的人和事,围绕其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以及他对同事、家人和生活的细节描写,为刻画人物形象,增强人物感染力起到了渲染和烘托作用。比如,作品写李国桢与夫人的日常生活、感情关系,写到车站接站的细节:昏暗的灯光下,张中正没有看清李国桢见到久别的妻儿在车站久等亲人时的脸色是啥样子,只听他不停地说:“来晚了,来晚了,对不起!对不起!”好像再没有什么话能表明他的心情。但能看出的,李国桢见了老婆孩子后的手足无措,言语生涩,反映出他们离多聚少的现实。又如,夫人去世后,他亲自设计了一个骨灰瓶,在秉嘉的先锋窑里精心烧制,并让两个儿子提前回家,与近族叔侄一起筹备安葬事宜。这些丰富生动的故事细节、细腻的人物情感表现,感人至深,过目难忘。

“作为一部纪实文学,《国瓷之光——李国桢传》在业界有很高的认知价值和文化含量,不仅仅是对陶瓷大师李国桢人生历程的经典回顾,更是对中国陶瓷百年史的壮阔书写,同时,也是对中国陶瓷科技史的真情探达,特别是对当代史的一次很好的空缺填补,也是中国文学创作走向史性价值写作的可贵努力。”人民日报原文艺部副主任、著名作家王必胜对该书作出高度评价。

先民抟土制器,焚柴而陶。在8000多年的陶瓷发展史中,各地窑火明灭,见证兴衰更替。“泰山北斗,景行景止。”肖根胜用他如椽之笔书写着一代陶瓷大师的瓷话人生,愿“生者、来者共祭陶瓷之魂,同仰国瓷之光!”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