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叶县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让红薯成为致富“金饽饽”——辛店镇南王庄村红薯产业发展印象
叶县确保流浪乞讨人员温暖过冬
叶县纪委监委净化校外培训市场
确保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叶县“就业援助月”网络招聘会举行
气象知识进校园
一碗爱心粥 情暖叶县人
“万人助万企”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4年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红薯成为致富“金饽饽”——辛店镇南王庄村红薯产业发展印象

 

1月18日,望夫石山下的辛店镇南王庄村一处标准化厂房内机声隆隆,身着统一工装的村民或捡粉条或上粉子,一派繁忙景象……“尽管今年红薯粉条价格有所回落,但俺南王庄的红薯粉条因为质量好,每斤价格仍坚挺在12块钱。”村党支部书记翟国松边巡视边自豪地说。

南王庄村属辛店镇最为偏僻的山区村,地处叶县舞钢交界,一度是叶县深度贫困村之一。2015年,在外做生意一帆风顺的翟国松,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自己先垫资修路、修整村部,又自费运来树苗并找来挖掘机,提供给乡亲们绿化荒山;紧紧抓住国家多项扶持政策,建设了村级光伏电站和养猪综合体项目,让一穷二白的村集体有了稳定的收入。

当地张武岗红薯历史悠久且口感好,已成功申请为国家地理标志。为延长产业链,翟国松又上马了红薯深加工设备,磨红薯粉做红薯粉条,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

“好红薯得做出品牌才能卖出好价钱。”翟国松回忆道。面对张武岗红薯粉与红薯粉条没有价格优势的现状,他与村“两委”干部商量后,拿出积累的村集体收入,又争取来财政500多万元项目资金,共投资1300多万元上马了红薯深加工设备。

“因为该设备摈弃了传统红薯粉条的做法,让产品更加‘绿色’,口感也更好。”翟国松介绍说。原来红薯粉做粉条,都是采取红薯粉和成面后,经捶震通过漏勺成条后下锅煮的方式,必须添加明矾,否则粉条飘不起来;如果用其他淀粉做粉条,为增加韧度,还得加入一定的食品添加剂,这都会严重影响粉条的绿色品质。

南王庄村引进国内先进的涂布制作工艺。揉成团的红薯粉先被压成薄面坯,源源不断地送入密闭的流动舱(里面有高温蒸气)蒸熟后,再经风冷舱速冻、解冻,最后被切割成粉条状。

南王庄的粉条不是用传统方法下锅煮熟的,而是用蒸汽蒸熟的,自然就不用添加明矾和食用添加剂了。

“新设备有力确保了我们红薯粉条的‘绿色’,只有这样,也才会对得起张武岗这个国家地理标志,能不卖出好价钱吗?”翟国松反问道。在他们的红薯粉条包装箱上,清晰地印着无明矾、无任何添加剂的字样。

在生产车间,记者还看到了红薯粉皮。一旁的容器里,放着切碎的粉皮(条)边角废料。“这些经过回炉做成焖子,依然俏销。”翟国松说。

再有两天,南王庄村做红薯粉条的工序就结束了。接下来,他们开始用红薯粉做酸辣粉。“酸辣粉已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心头好’,附加值也比卖红薯粉条高得多。”翟国松说。

随着下游产品的畅销,南王庄村对红薯的需求量持续增大。2023年秋,他们就带动5000多亩(1亩≈666.67平方米)的红薯种植。“未来达产后,我们能支撑1万多亩的红薯种植,为张武岗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翟国松说。

今年,南王庄红薯深加工产业销售收入将达600万元,村集体年纯收入早已突破百万元,村党支部当选叶县首批“五星”支部。在前不久举办的全市村集体经济发展擂台赛上,该村又获得了银奖。

(本报记者 杨沛洁)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