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战鼓声声擂鼓台
一只瓷碗
给一位高中生妈妈的信
铁荷之光薪火传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年1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给一位高中生妈妈的信

 

XX妈妈:你好!

孩子的情况还好吗?

很抱歉,那天忙于工作,匆匆挂了电话。今天是周六,我终于有时间坐下来给你回信。

感谢你的信任,每每面对这样的信任,我都会感到惶恐不安。这些年来,学习心理学,也接手一些求助,愈发感受到心理问题的复杂性,不是一两次交谈就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它需要我们具有强烈的成长愿望和反省意识,更需要有打破固有模式,甚至颠覆我们多年来形成的惯性思维和意识的勇气。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这些。

你说,你从朋友那里得知我成功帮助过很多此类孩子走出困境,我需要更正几点:

我确实帮助过很多有此类问题的孩子,但,成功与否,很难定论。

首先,一部分孩子后来失去了联系,后续的情况我不太了解。其次,心理治疗需要长期持续地深入交流,我工作比较忙,技术也受限制。再次,有的孩子后来慢慢变好,更大的原因可能是:“他们大了”。他们来到了生命的另一个阶段,他们的眼界、心智都更开阔和成熟了。而之前的那段困苦,让他们有了更丰富的人生体验,让他们成长得更结实、更有力量和韧性了。青春期这个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现实、环境各方面的冲突,是问题的高发期,过了这个阶段,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

你所描述的情形,有一定的普遍性,可能的原因是:孩子之前接受的挫折太少,一直处于金字塔尖,还不习惯也不接受金字塔中部甚或底部的位置。

这个事态的基本走向有两个:一是改变这个现状,二是接受这个现状。他现在不愿回到学校,那就是“既无力改变,又接受不了”。对于一个一直处于金字塔尖的孩子,这种状态挺真实的。接下来,我们需要的就是等待,等待他慢慢学着接受。他会接受的,只是早晚的问题,这是人生重要一课。就比如我们读过的很多文章说:接受一个平庸的自己。

所以下面的问题就是:我们,能不能接受?

你那天说,你完全可以接受,甚至,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只要能够健康、乐观,就足够了。

我觉得你是一个了不起的妈妈。

但,有没有可能,在我们的生命深处,还潜伏着另一个你不太认识的自己?那是一个和你说的不太一样的自己。

请不要因为我这样说话而感到尴尬或难堪。我们每个人,都有另一面,或很多面。有很多我们自己不认识的东西,潜藏在生命之河的最深处,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推动着我们的命运,但却不为我们所知,心理学上把它叫做“潜意识”。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苏格拉底也说过:认识你自己。他们肯定明白,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是环境的产物。每个孩子的个性、心理,都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虽然优胜劣汰是进化规律,人天生就有好胜的基因。但,与之相反,人也在现实中一点点学着接受,接受失败,接受自己某方面不如人。如果孩子的争胜心如此之强,不允许自己比别人差,那么,他是怎样成为这样的孩子的呢?我们又给孩子施加了哪些影响呢?

请注意,这里绝不是“讨伐”,不,我们携带的某些东西,也不是我们愿意的,更不是我们主动去购买安装的。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们对自己是无知的。所以,我们也是无辜的。我们必须先原谅自己,理解自己,爱自己,否则,我们提供给孩子的爱,就是“虚假”的,是不实的。

之所以探讨这些,是因为,如果我们想要帮助孩子,那么,我们得先把某些不恰当的底层信念撤出去,我们需要给孩子罗织一张温暖、安全、有弹性的网,让他把“警惕心”放下,让他知道,无论他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里都是欢迎他回来的地方。

但这一切,又何其难啊!

难在孩子,难也在我们!

所以有人说,教育,是一场自我修行。

前几天,有个朋友跟我谈到孩子的变故,泣不成声地问:高老师,为什么我们这些所谓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这么多出问题的?

我也很难过,为受难的孩子难过,也为受难的父母难过。

我们这些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所谓的“知识分子”,大多都是靠自己从底层的家庭中走出来的,我们挣脱了原有的那个阶层,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学习了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我们以为这就是一切。很多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妈妈,她们对孩子表达着自己的民主和先进的道理,却看不到自己内在还存在着巨大的恐惧和不安。她们害怕孩子不优秀,这害怕有代际相传的基因,有我们挣脱不掉的对贫困的恐惧,还有我们不敢停歇、不敢被淘汰的底层逻辑和信念。

这害怕是我们的。我们以为给了孩子民主和信念,却并不知道,潘多拉的匣子也是世界的组成部分。

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不是靠知识或经验,他们靠的是“直觉”。他们听到了我们口中的民主和道理,同时还察觉到了我们内在的“恐惧”和“焦虑”。孩子是忠于父母的,他们势必要把我们的恐惧和焦虑抢过去,背到自己身上。

在一次访谈中,心理学家李松蔚老师说:我们要活得“原始”一点。

我的理解是,我们要活得真诚一点,这个真诚,不是对他人,而是对自己。我们要学着常常质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吗?究竟什么才是真正让我感到快乐的?

我曾经问一个因孩子异常而来求助的妈妈:你能接受的最低限度是什么?

她喃喃说:孩子正常去学校。

我狠狠心问了一个无比残酷的问题:如果孩子不在了呢?

她泪如泉涌,抽泣不已。

如果我们看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如果我们能降低自己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对生命本身就抱有感激之心,那个时候,孩子表现出来一点点进步,都会让我们欣喜若狂、赞赏不已,我们就会活在极大的满足和幸福之中;如果我们设立了极高的期望和标准,那么即使孩子已经十分优秀,你仍然是不满的,你的不满,就是孩子痛苦的来源。

如果说,孩子让我们照见了我们生命深处那些深不可测、不见天日的深潭,让我们更多地理解自己,认识自己,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感谢他们呢?

感谢孩子吧,这是他送给我们的一场生命教育!

祝福孩子,也祝福你!

高老师

2024年1月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